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江西行》第139页(1466字)

位于梅岭上,距县城75公里扼守通往南粤的咽喉要道,是着名古关隘之一。关筑于梅岭千米高处,两面高山对峙。关楼巍然耸立,雄伟不凡。南北两面门楼上嵌有“南岭第一关“和“南粤雄关”的巨石匾额。关楼右侧崖壁旁,立有清康熙时石碑,上镌斗大的“梅关”二字。登关可眺赣粤两省的千山万岭。梅花盛开,风递清芬,探梅怀古者不绝于道。据载,梅岭古道系唐开元四年(716)名臣张九龄倡导开凿。宋嘉祐八年(1063)在岭巅设关隘。

千年古驿道越梅关楼而过,是历史上从中原经广东通往日本、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引桥”。隋炀帝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得到发展,运销海外的商品,以丝绸、茶叶为主。由于大运河的开凿,货物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溯长江而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水而上,越过大庾岭进入广东,再顺浈水到达广州,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山道狭深,商旅不便。开元四年(716),唐玄宗,命张九龄督率民工凿修梅岭驿道,原来拔地千仞、危崖百丈的梅岭山隘成为一条“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驿道,沿途修建了许多驿站、茶亭、客店、货栈等。梅岭上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盛况。现在,这条有1200余年历史的古驿道除县城驿使门外至岭下一段(约十公里)破损严重外,从岭下广大桥直至梅关前后的一段(约五华里)保存完好,路面宽度在35-4.5米之间,古风犹存。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今归有日,不敢怨长沙。

——唐·宋之问

革命史话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同志奉命率部留守。他们从中央苏区突围到大余帽子峰,梅山、油山一带,4月在河洞乡长岭召开了“长岭会议”确定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开始了艰苦卓越的三年游击战争。其间,陈毅写了着名革命篇《梅岭三章》、《偷渡梅吴》,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

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卽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偷渡梅关

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寰草月迟来。

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着劫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