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民族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3》第440页(5468字)

1.16 内蒙城乡集市贸易网点发展到四百四十三个。一九八二年头十个月成交额达一亿三千多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2%。 (《内蒙古日报》83.1.16.①)

3.28 西藏农牧区兴办了六百六十多个社队商店。 (《新闻稿》83.3.29.P.3)

一九八二年,西藏自治区城镇民族手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七九年增长三倍多,产品品种增加了三百七十多种,职工月平均工资增加了一倍。 (《西藏日报》83.3.28.①)

4.9 一九七九年以来,新疆兴办的城镇青年集体企业达四千多个。这些企业去年的生产经营总额达三亿一千多万元。 (《新闻稿》83.4.11.P.8)

4.11 青海省湟源县城回族退休职工耀文组织四名待业青年办起了藏族仿古瓷器商店,一年中销售额达五万三千多元。 (《新闻稿》83.4.12.P.7)

5.18 广西百色地区十二个县办起了小食品加工厂,一百一十四个公社都配备了远红外线糕点烘烤炉。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需要的副食品已能满足。 (《新闻稿》83.5.19.P.10)

5.31 广西投资九百八十万元,计划在近几年改造现有轻工系统的四十一个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工厂和车间,争取一九八五年的总产值比一九八二年的四千万元增长33%。其产品包括民族服装、民族编织、花鞋、绣花品、壮锦织品和银饰品等。从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二年,国家平均每年拨款五十万元扶助该自治区发展民族用品生产,产值年均递增10%。 (《新闻稿》83.6.2.P.43-44)

7.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十七万元帮助兴建的喀什市民族服装楼举行落成典礼。 (《新疆日报》83.7.22.①)

7.17-28 西藏自治区在拉萨举行,首次民族手工业产品质量评比会评选出优质产品九十七个。 (《西藏日报》83.7.17.①;7.31.①)

7.31 随着农村经济的复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出现了二十多个万人以上的大“巴扎”(集),其中十万人以上的特大“巴扎”有四个。 (《新闻稿》83.8.2.P.25)

8.6 广西桂林绢纺厂的最新产品mroo2麻球跻于国际市场。今年七月港商与这个厂签订了九十吨麻球的合同。 (《广西日报》83.8.6.①)

8.13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按照边疆民族物资交流传统习惯组织商品流通,开辟和扩大了八十二个村镇集市贸易场,成交额比上年同期增长56%。 (《云南日报》83.8.13.①)

8.23 一九八一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五百万元专款,用于清真食品网点和食品加工业建设。全区已有清真饭馆和小吃部八十九个、清真副食门市部四十三个、清真食品店和熟肉加工厂二十八个、清真冷库和肉库十二座。 (《新闻稿》83.8.25.P.13)

青海省共和县哈乙亥大队藏族牧民拉夫旦为了解决牧区“买难卖难”的问题,于今年办起了全省第一家个体商店,经营百货、食品、民族用品和畜产品的购销业务,不仅使牧民们能就近买到需要的商品,还使牧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改良畜种的积极性。 (《新闻稿》83.8.24.P.17)

8.28 楚雄彝族自治州从民族经费中拨出二十余万元,扶持楚雄、武定、南华等县的民族用品厂发展生产以满足各民族特需品的需要。 (《云南日报》83.8.28.①)

8.31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拨款六万元在崖县三亚镇兴建一座回民旅游宾馆。 (《南方日报》83.8.31.①)

8月底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已建成大、中、小型街场一百八十二个。 (《云南日报》83.9.18.②)

9.11 我国生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工厂已发展到一千多家,可生产二十多个门类,三千多个花色品种,基本上可以满足少数民族的需要。 (《新闻稿》83.9.15.P.15-16)

9.17 呼和浩特市举行大规模民族用品展销会。 (《新闻稿》83.9.19.P.10)

近十年来,国家和地方投资近一千六百万元,在新疆新建、改建了八十多个民族用品企业,新建、扩建了五万多平方米生产民族用品的厂房,增加了三百多台设备(包括交通工具)。 (《新疆日报》83.9.17.①)

9.22 西藏自治区第一家民族旅社在拉萨开业。 (《新闻稿》83.9.23.P.36)

9.29 云南大理地区白族人民的传统交易盛会——洱源渔谭会,八天会期交易额达四百二十多万元,比去年十天的交易额增加了11.7%。到会近四十万人次,来自全国九个省市。国营和供销部门设了一千六百多个贸易网点,个体商贩也从去年的五百多个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个。 (《新闻稿》83.10.5.P.3)

9月底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药材收购总值达七十二万多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十七万多元。 (《云南日报》83.11.2.②)

大理白族自治州中药材收购金额达到二百八十八万四千元,占年计划的137.3%,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多。 (《云南日报》83.11.3.①)

10.1 新疆已有一百九十个工厂为四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八百多万人民生产特需用品。全区少数民族用品的年产值达六千多万元。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和伊宁市已成为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 (《新闻稿》83.10.4.P.27-28)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用品工艺厂建成投产。 (《云南日报》83.12.8.①)

10.上旬 云南省首次全省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评选会议在昆明举行。会议按标准评出了十三种优质产品:傣族银腰带、撒尼巾、二腾空酥油壶、傣锦、拉祜族女长衣、壮族丝瓦瓤、手镯、白族童装、民族绕帕、傣族别针、景颇族女装、白族绣花草帽、藏靴、骑马褥子。 (《云南日报》83.10.19.①)

10.6-12 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边疆民族地区副食品生产、供应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加强技术培训和对口支援,改善副食品生产的条件,搞活流通,以及调动积极性等五项措施,积极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副食品生产。 (《云南日报》83.10.14.①)

10.10 新疆首次少数民族用品和工艺美术品展销会在乌鲁木齐市闭幕。哈萨克族牧民组装家具荣获展销会创新奖;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花帽、和田地区的民族丝绸和乌鲁木齐市的民族茶具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用品被评为优秀产品。展销期间,销售额达六十五万多元。近几年来,新疆十三个地、州、市都成立了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领导小组。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拨出一千五百多万元专款,新建、改建了八十多个民族用品企业。目前全区专门生产少数民族用品的工厂企业一百九十个,年产值达六千多万元。 (《新闻稿》83.10.16.P.8)

10.13 西藏拉萨市最近举办物资交流会,参加这次交易会的有七十多家国营、集体零售商店和五百四十多个个体商贩的民族特需用品一千二百二十六种,比去年增加九十六种,成交额达一百二十六万多元。 (《新闻稿》83.10.18.P.29)

10.23-29 全国首次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评选会在长沙举行。会议总结交流了发展少数民族用品生产的经验,研究了今后的工作,为四十一种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轻工优质产品称号的单位发了证书、奖品和奖金。轻工部部长季龙、国家民委财经司司长张竹、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焦林义出席了闭幕式。我国民族用品工业产值一九八二年比一九七九年增长一点一倍,轻工系统生产的少数民族用品有二十多个大类,三百多个花色品种。 (《湖南日报》83.10.30.①)

10.24 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百货公司经营民族特需商品二百二十多个,比去年增加三十多个。 (《云南日报》83.10.24.①)

10.31 贵州省召开首次少数民族用品优质产品评选会,评选出六种产品,其中四种参加全国评选。 (《贵州日报》83.10.31.①)

11.2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边疆县已有五百多走村串塞、又购又销的货郎担。全州今年头九个月的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采购量都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中药材类增长一点四倍,土特产类增长三成,禽蛋类增长二成,畜产品类增长10%。 (《云南日报》83.11.2.①)

11.4 西藏自治区民委和手工业管理局等部门支出五十七万多元,扶持居住在边疆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夏尔巴人发展民族特需商品。目前,这些地区的民族特需品已增至五十多个品种,逐步满足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新闻稿》83.115.P.4-5)

1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给云南省拨款六百一十六万元,扶持地方企业发展民族用品生产。全省生产民族用品的工厂、车间已发展到一百四十二个。一九八三年民族用品工业总产值达五千三百八十万元,比一九七三年增长十七倍,比一九八一年增长16.5%。 (《云南日报》83.11.6.①)

11.12 广西玉林地区工业部门今年新增一百三十多个花色规格的民族特需新产品,畅销广西、内蒙、贵州、海南岛等地。 (《新闻稿》83.11.13.P.7)

贵州省雷山县新建的民族贸易商店落成开业。 (《贵州日报》83.11.19.②)

11.18 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汪为义研制的土家锦壁挂《湘西乡》,获中国国际旅游会旅游产品评比优秀产品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全国少数民族用品轻工优质产品奖。 (《湖南日报》83.11.21.①)

11.19 贵州省册亨县民族百货大楼开业。 (《贵州日报》83.11.19.②)

宁夏集体和个体户已达六千五百多个,就业人员七万五千多人,其中涌现出一批文明经商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体劳动者。 (《新闻稿》83.11.20.P.5)

12.1 湖南省少数民族用品工业已形成了以湘西为中心的生产基地,生产少数民族用品的企业由一九七八年二十九个发展到七十七个,职工由二千四百人发展到五千四百人,年产值由七百万增长到三千二百五十万。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全省的民族用品工业每年投资不少于一百万元。 (《湖南日报》83.12.1.②)

12.4 广西柳城生产的“宫灯牌”云片糕、柳江县的“蜜蜂牌”糯米酒、南宁市生产的蛤蚧酒、三酒、毛酒、禾花雀补酒,被选为中国名特食品。 (《广西日报》83.12.4.①)

12.6 西藏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目前已达七千个,比年初增长40%。目前全自治区由社队自筹资金和国家贷款扶持的社队办商店达一千四百多个,走村串户的个体户达四千三百五十二个。 (《新闻稿》83.12.8.P.40)

12.14 西藏山南地区举办的物资交流会,历时七天结束。总成交额达三百七十八万元,多别比前两届物资交流会增加了近四十万元和二十万元。 (《新闻稿》83.12.15.P.12)

12.18 截至十二月中旬,新疆今年出口棉花达一万三千多吨,比去年出口量增加一倍分。 (《新闻稿》83.12.19.P.3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