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民族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3》第621页(1653字)

1.9 西南高疟区之一的贵州望谟县(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0%)已成为基本无疟区,疟疾发病率从解放前的80%下降到2%。 (《人民日报》62.1.10.④)

1.15-23 内蒙古首届民族卫生工作会议在锡林浩特召开。会议总结检查了十五年来民族卫生工作,确定了今后的方针任务,制定了各项具体措施。 (《内蒙古日报》62.2.13.①)

3.6 到一九六一年底,内蒙古建立妇幼保健所(站)一百一十处,各种妇幼保健专业人员五百二十五名,各地还培养出儿童保育、教养人员近三万名。 (《人民日报》62.3.7.①)

3.8 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的鄂伦春族全部实行了定居后鄂伦春自治旗新生婴儿90%以上采用室内新法接生,新生儿破伤风、产妇产褥热基本消灭。自治旗鄂伦春族人口由一九五一年七百七十四人增加到九百三十一人。 (《光明日报》62.3.9.①)

3.27 内蒙古过去比较广泛流行的布鲁氏杆菌病病区分布的范围和流行特点基本查清。病区范围缩小,重点病区的病情发展得到了控制,经过检查的病人中80%左右治愈或好转。 (《光明日报》62.3.28.①)

4.29 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六〇年,国家用于内蒙古医药卫生事业的经费达一亿七千多万元。自治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增长六十二倍,病床增加四十点三倍,各级医药人员增加四点一倍,其中民族医药卫生人员增加五倍。在城镇、农牧林区基本消灭了产妇与婴儿的发病率,婴儿死亡率由一九四九年的31.2%降为10%,有的牧区降至3%。十四年来,蒙古族人口增加48.4%,达斡尔族增加89.9%,鄂温克族增加50.2%,鄂伦春族增加26.3%(包括少数迁入人口)。 (《内蒙古日报》62.4.29.①、③)

5.4-5 仅有四年蓝球运动史的鄂伦春人在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同当地的鄂温克、达斡尔、蒙古和汉族人民举行蓝球联赛。 (《人民日报》62.5.11.④)

5.30 新疆各地流行的产褥热、天花已绝迹,麻疹、白喉、百日咳、痢疾等传染病大为减少。全疆人口比解放前增加五分之一以上,人口最少的达斡尔族增加了一半。 (《光明日报》62.5.31.①)

7.21 内蒙古组织三百多人的布鲁氏杆菌病防治专业队分赴患区加强防治工作. (《光明日报》62.7.23.②)

8.8 西藏卫生防疫站组织防疫工作组深入拉萨市区和山南专区等地进行有关地方病和传染病的调查研究工作。 (《西藏日报》62.8.8.①)

9.18 云南省由十一名高级医务人员组成的医学讲授组到大理、楚雄自治州帮助少数民族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防治地方性疾病。 (《光明日报》62.9.20.②)

9.29 新疆卫生医疗单位比一九四九年增长四十九倍多,病床为一九五七年的300%多。 (《新疆日报》62.9.29.③)

12.13 达斡尔民族乡基本消灭克山病,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没有出现发病现象. (《内蒙古日报》62.12.13.①)

12.23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在呼市召开卫生防疫工作会议。会议肯定了成绩,总结交流了经验,明确了任务,讨论了如何更好地为支援农牧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服务问题。 (《内蒙古日报》62.12.23.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