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作用
书籍:地貌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地貌学辞典》第79页(673字)
地表和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及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破坏岩石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按性质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受生物、气候影响,具一定的地带性规律:
(1)在苔原带,生物化学风化十分微弱,以冰裂机械风化作用为主,形成碎屑风化壳。
(2)在温带针叶林地区,气温较低,湿度较大,有机质腐殖酸参与风化过程,淋溶较强,Al↓(2)O↓(3)和Fe↓(2)O↓(3)移到下层,SiO↓(2)堆积在表层,形成硅铝风化壳。
(3)在温带半干旱地区,温度、湿度较低,淋溶较弱,除Cl、Na部分淋溶外,Ca、Mg等元素大量聚积,形成碳酸盐风化壳。
(4)在干旱沙漠区,生物风化极弱,蒸发强烈,碱溶液上升运动占优势,氯化物和硫酸盐类大量积累,形成氯化物—硫酸盐风化壳。
(5)在高温多雨的潮湿热带,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均较强烈,元素淋溶与迁移很快,可移动元素多淋失,难移动的元素及Fe、Al氧化物相对富集,形成富铝化风化壳。
参见词条: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相关词条:风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