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喀斯特
书籍:地貌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地貌学辞典》第225页(399字)
湿润热带喀斯特区许多底部下凹、分布如繁星的封闭洼地称为星状喀斯特,又称麻窝状喀斯特。
该词源自牙买加语,借用广布这类洼地和锥状喀斯特的“Cockpit”地区而得名,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其形成主要是由于热带丰沛的降水形成集中径流,在向心水流线上加强地面溶蚀侵蚀并向外伸展,逐渐成为不规则的星状洼地。洼地底部堆积许多由水流搬运来的土和碎石。每个洼地都以各自为中心向外扩张,故伴随产生若干蚀余的锥状或塔状喀斯特丘陵,并成为各个洼地之间的分界。
1972年威廉姆斯(P.W.Williams)认为,汇集洼地底部的水流应是分散的,并在新几内亚把这种洼地逐个以丘顶联线圈闭起来,结果整个显出一定边数的多边形结构,又称多边形喀斯特。从相邻洼地竞争的力学角度,最理想的应是六边形,但因岩层构造和原始地面坡度的不均一性,结果多为五边形。
这类地形是热带气候地貌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