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鬼谷子辞典》第273页(2444字)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该答应我了吧?”安陵君说:“大王给我恩惠,用大块土地换取小块土地,那好极了。虽然这样,可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封地,愿意永远保有它,不敢拿来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为此派唐且出使秦国。秦王对唐且说:“我用五百里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不答应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亡韩、魏两国,而安陵君却凭着五十里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他是忠厚的长者,所以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请求扩大他的土地,但是安陵君却拒绝我的好意,这不是轻视我吗?”唐且回答说:“不,不像你所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并守卫它,即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且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且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会使百万人尸体横陈,血流千里。”唐且说:“大王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平民百姓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且说:“这是庸人发怒,不是士人发怒。专诸刺杀王僚时,彗星侵袭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虹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在宫殿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普通的士人,当他们胸中积郁的怒气还没有发作的时候,上天就降下征兆了,连我算在一起,就要成为四人了。假若士人真的发了怒,尸首仆地的将只是两个人,流血也只在五步之内,但天下人都得穿白色的孝服,今天就要发生这种事情。”说完就拔剑起身。秦王神色沮丧,挺直上身跪着向唐且道谦说:“先生您坐,怎么至于如此呢?我明白了,韩、魏两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土地存在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注释】:
①本文出自《战国策·魏四》。 秦王:此处指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在位。唐且使秦,事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时嬴政尚未称帝,故称秦王。 安陵君:魏襄王之弟,封于安陵,故称安陵君。此指安陵君的后裔。 安陵:魏国的附庸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
②生:当作“王”;后句“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生”亦应作“王”。
③唐且(jū):也写作唐睢,安陵君的臣子。
④灭韩、亡魏:灭韩在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亡魏在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错意:放在心上。错,通“措”。
⑤逆:不顺从。 与(yú):通“欤”,疑问语气词。
⑥非若是:不像(你所说的)这样。
⑦怫然:盛怒的样子。 公:古时对人的尊称。
⑧伏尸:尸横在地。
⑨徒跣(xiǎn):光着脚。 抢(qiǎng):撞。 尔:通“耳”,罢了。
⑩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⑾专诸之刺王僚也:公元前514年,吴国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间)和吴王僚争夺君位,派专诸将短剑藏在鱼腹中,借着献食之机,刺死王僚。专诸,春秋时吴国勇士。 彗星袭月:传说专诸刺王僚影响很大,竟惊动了上天,使彗星扫及月亮。
⑿聂政之刺韩傀(guǐ):韩国大夫平仲子与韩相傀有仇,聂政替他刺死韩傀。聂政,战国时勇士。 白虹贯日:白虹穿过太阳。贯,穿过。
⒀要(yāo)离之刺庆忌:吴王阖闾(公子光)夺了吴王僚君位以后,王僚子庆忌逃到卫国,阖闾欲杀庆忌,吴国勇士要离假装得罪了吴王,去见庆忌,取得庆忌的信任,最后将庆忌杀死。要离,春秋时吴国勇士。 仓:通“苍”。
⒁休祲(jìn):这里指上天的征兆。休,指吉兆。祲,指凶兆。 将四:将要成为四个。意为自己要效法他们,刺杀秦王。
⒂缟素:这里指白色的孝服。古代君主死,全国都得为他戴孝。
⒃色挠:脸上的傲气收敛下来。 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耸身挺腰,比坐着高了一些,所以叫长跪。谕:通“喻”,明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①?”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②。”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③。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⑤?”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⑥。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⑦?”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⑧。”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⑨。”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⑩。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⑾;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⑿;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⒀。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⒁。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⒃。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