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469页(1667字)
【着者】:
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着。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小说中,托尔斯泰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作了尖锐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小说的主人公是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和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
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是个纯洁热情的姑娘,她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当纨袴子弟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她以后,她还对他满怀着希望。
在一个凄风苦雨的黑夜,她浑身淋得透湿,痴情地在车站等候聂赫留朵夫乘坐的列车。可是,在灯光耀眼的车厢里,谈笑风生的聂赫留朵夫似乎根本就不知道窗外还有玛丝洛娃这个人存在。
火车开走以后,玛丝洛娃失望地往回走,她这才意识到聂赫留朵夫玩弄并遗弃了她,意识到自己地位的低下。屈辱和痛苦使玛丝洛娃几乎愤不欲生。被逐出庄园后,她又流离失所,受尽凌辱,被迫作了妓女。在妓院里,玛丝洛娃自暴自弃,抽烟酗酒,轻佻放荡,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
后来因为一个嫖客突然死亡的事件,玛丝洛娃被控谋杀而关进了监狱。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参加了这个案件的审理,在法庭上他认出了站在被告席上的那个女人就是被自己遗弃的玛丝洛娃。起先,他害怕玛丝洛娃会认出自己而把过去的事兜出,损坏自己的名誉。但是逝去的往事又迫使他正视自己的良心,心情十分矛盾。
当法庭作出判决,玛丝洛娃高声哭喊“我没罪,没罪啊”时,他才产生了一种悔罪感,决心尽力帮助玛丝洛娃摆脱厄运。他到监狱去探望玛丝洛娃,向她诉说往事,他要赎罪,并请她原谅。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聂赫留朵夫决计跟玛丝洛娃结婚,想以此来改善她的处境,也洗清自己的罪孽。为此,他回绝了贵族小姐米西的婚事,辞退了仆人,变卖了家财,为减轻对玛丝洛娃的惩罚到处奔走。
玛丝洛娃则看透了聂赫留朵夫的灵魂,她愤怒地斥责他:“现在你打算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情愿上吊也不跟你结婚!”聂赫留朵夫听后流下了忏悔的眼泪,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不久,玛丝洛娃要随大批犯人去西伯利亚服苦役。聂赫留朵夫一面上诉,一面决定跟玛丝洛娃一起上路。他把田产分给农民,向皇帝写了请愿书后,便离开了京城。
聂赫留朵夫跟着流放的犯人,坐在随后的客车上。为了减少男囚犯对玛丝洛娃的纠缠,聂赫留朵夫设法把她弄到政治犯的队伍中。政治犯待玛丝洛娃很好,特别是一个叫西蒙松的人对她更是尊重体贴,使她感到温暖,涤荡了心灵上的污垢,“复活”了做人的尊严和纯洁善良的天性。
正当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的变化感到高兴时,西蒙松突然向他宣布自己爱上了玛丝洛娃并要同她结婚。
聂赫留朵夫在失望的同时,也为玛丝洛娃遇见了一个真正的保护人而感到欣慰。这时皇帝恩准了聂赫留朵夫的上书,同意把玛丝洛娃的苦役改为流放,就近执行。
玛丝洛娃却向他表示,西蒙松上哪儿,她便跟随到哪儿,并请他原谅自己所作的决定。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不再需要他的帮助而感到难过,因为这样就不能使他的道德的自我完善最终圆满完成。最后,他在《圣经》中找到了安慰自己灵魂的答案:人不但不可憎恨仇敌,还要爱仇敌。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创作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把它看作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它“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这里边有“可以启发先进阶级提供宝贵材料的批判成分”。当然,列宁也坦率地指出了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弱点,甚至反动的成分。
这就是以“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时时处处渗透在其作品的人物身上。在《复活》里,他把聂赫留朵夫分裂成“动物的人”和“精神的人”,掩盖了他的阶级本质。
小说后来出现了爱的奇迹,玛丝洛娃不仅原谅了这个玩弄她又抛弃了她的纨袴子弟,还因为他的忏悔行动而又一次爱上了他。此外,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复活”,具有浓烈的说教意味,这也是托尔斯泰作品的一个通病。
《复活》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辛辣的讽刺手法,把各种伪善者、假道学的面孔揭露得淋漓尽致。
托尔斯泰的作品很多,列入世界名着的还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