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36页(737字)

杂家着作。

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着。《淮南子》“其旨近老子,澹泊无为,蹈虚守静”,其文艺心理学思想以道家的重“心”为根本特征。首先,就心与身(形)的关系论,心是主宰,“心者,形之主也”(《精神训》),“心者,身之本也”(《泰族训》)。其次,就心与神的关系论,“神者,心之宝”(《精神训》)。

再次,就心与智的关系论,“智者,心之府也”(《俶真训》)。在《淮南子》看来,心不仅“主形”,而且“藏神”、“显智”。心,既是感知主体,又是情绪主体:一是“心”与内脏器官相联,“夫心者,五脏之主也”(《原道训》);二是“心”向外驱动制使人体四肢,“(心)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原道训》)。《淮南子》的重“心”,表现在艺术理论上,则是“愤中形外说”:“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齐俗训》)创作的发生,是情感由萌动、积蓄而爆发的结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主体是“身处江湖之上,而神游魏阙之下”(《俶真训》),也就是“游心于虚”、“莫与物为际”(《俶真训》)。《淮南子》论鉴赏心理,提出“无载说”与“虚静说”:“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俶真训》)。

“无载”为“虚静”的必要前提,“虚静”乃“无载”的必然结果,鉴赏者只有“心无所载”,才能进入“恬漠”、“虚寂”之“道”的境界。鉴赏者倘若心有所载,便会导致鉴赏的失误:“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声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之然也。”(《齐俗训》)《淮南子》的文艺心理学思想,具有“交叉于哲学与文学之间”和“看重‘心’之能动作用”的两大特征。

上一篇:乐记 下一篇: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