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四书辞典

中和

书籍:四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四书辞典》第451页(483字)

儒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的准则。认为只要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由此而各得其所,万物由此而发育繁荣。

此词始见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思想直接渊源于孔子的“中庸之为德”(《论语·雍也》)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但与孔子所强调保持事物对立面和谐、平衡的意义并不相同。《中庸》从世界本源角度来论中和,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后儒的诠释,多有发挥。

北宋程颐认为“中也者,言寂然不同者也”,“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近思录》卷一)。南宋朱熹《中庸章句》:“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解之为性、情。

又以“性即理”释之:“未发之前,万理备具”,而应事接物“能省察得皆合于理处”(《朱子语类》卷六十二)。明王守仁则认为“未发之中,即良知也”(《传习录》中),“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传习录》下)。

上一篇:中国 下一篇:四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