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苏区辞典》第484页(700字)
赣东北红军在江西东北地区反对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的战役。1931年7月,蒋介石在发动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同时,调集第五十五师、十八师五十二旅和浙江警备军第四师第一旅等部及江西保安第四团共约20个团18000余人,向赣东北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敌军作战意图是以重兵防守信江沿岸,遍筑堡垒,以防堵赣东北红十军与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打通联系。10月,蒋介石在围攻红一方面军失败后,又调第九师、第五师、第六师、第五十三师等主力参加对赣东北苏区的“围剿”。敌军自德兴、乐平到万年,自玉山、铅山到余江,分成两条包围线向苏区推进,打法上一反“急进深入”战术,改为“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为粉碎敌军围攻,方志敏、邵式平等主张向敌防御薄弱的皖赣边界发展苏区,以少打堡垒、多占地方的战术来牵制敌人的堡垒政策,战胜敌人的“围剿”。而中共中央代表曾洪易为贯彻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竟在所谓“打通中央苏区”的口号下,提出“持久围攻堡垒”,向西南发展的作战方针。曾洪易将方志敏等人的正确意见斥之为“在堡垒政策面前退却逃跑的右倾机会主义”,撤销了他们在军内的职务。在“持久围攻堡垒”的错误方针指导下,红十军辗转于敌军堡垒群中,与强敌进行阵地战,受到严重损失。敌军则依托堡垒向苏区中心推进,到10月底,致赣东北苏区缩小到仅纵横200余里。红十军经过半年多艰苦作战,虽多次打击了敌人,但终未能打破“围剿”。1932年3月,红十军方被迫放弃“持久围攻堡垒”的战略,撤到葛源休整。后来,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役胜利的影响下,进占苏区的国民党军被迫撤兵,赣东北苏区方才渐次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