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外关系史辞典

匈奴西迁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59页(475字)

世界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民族迁徙活动。匈奴原是长期活动于中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自西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起,因汉朝的军事打击和自身的内讧,势力渐衰。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臣服于汉,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均在今内蒙古境内)等郡,魏晋北朝后逐渐同中原民族融合。北匈奴居留漠北,屡遭自然灾害,东汉王朝的军事打击和鲜卑族的进攻,除10余万落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加入鲜卑族外,余被迫西迁。先是停留乌孙故地(今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一带),再迁康居(今锡尔河下游),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公元3世纪中叶以后,征服阿兰(今咸海与里海之间)、东哥特(今黑海北岸,德聂斯特河与顿河之间),迫使西哥特人越过多瑙河进入东罗帝国境内,东、西罗马帝国请和,建立起一个以班诺尼亚(Pannonia,今匈牙利)为中心的庞大帝国。453年后迅速瓦解。匈奴的西迁,解除了长期对中国北方的威胁,也推动了一系列的民族迁徙,客观上促进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加速了欧洲古典奴隶制的瓦解。

上一篇:回鹘 下一篇:中外关系史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