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书籍:孙子兵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18:12:56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143页(1651字)

(释文〕 不知道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预军队的行政,将士们就会迷惑不解。

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一些诸侯国设有三军,或分为左、中、右,或分为上、中、下,是各诸侯国的主要武装力量。

同:共同,这里指参与、干涉;一说为“司”之误。政:指军队的行政。

〔例1〕 北朝陈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77年)十月,陈宣帝欲争由北周控制的徐、兖二州,便命司空吴明彻督诸军北进,军至吕梁(今江苏徐州市东南),便同北周徐州总管梁士彦军遭遇。吴明彻攻势凶猛,梁士彦退守徐州。十一月,北周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军驰援徐州,陈、周两军形成对峙局面。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二月,吴明彻率军进围徐州,环列舟舰于城下,攻势甚猛。

王轨便引军占据淮口(即泗水入淮之口),结长围,并用铁锁连结车轮沉入泗水之中,以图截断陈军归路。陈谯州刺史萧摩诃洞悉王轨的意图后,便向吴明彻建议说:“王轨已开始在泗水下游沉轮锁流,并在河两岸筑城,至今尚未竣工。水路未断,敌势不固,我若乘机派军进击,敌必不敢据垒死战;如果贻误战机,敌人城垒俱立,恐怕我们都要做敌人的俘虏了。”吴明彻十分自负地回答说:“将军只管搴旗陷阵就是了,至于长算远略,是我的事情,将军不必多虑。”萧摩诃失色而退。由于吴明微对北周军在泗水下游的举措缺乏足够的认识,旬日之间,陈军的归路即被王轨截断,从而陷入被动局面。

战局日益对陈军不利,萧摩诃再次向吴明彻建议说:“如今求战不得,进退无路。若潜军突围,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愿公率步卒,乘舆徐行,我统铁骑数千驱驰前后,定能使你安全还京。

”吴明彻亦感形势严重,唯有突围,说:“我步军很多,身为总管,我宜身居其后,弟马军宜在前速行,不可迟缓。”萧摩诃便率马军连夜出发。

吴明彻决堰放水,欲乘水势退军入淮,但至清口,水势渐缓,舟舰即被水中车轮所阻。王轨率军围攻,吴明彻兵败被俘。萧摩诃率马军速行,天明时即突围渡过淮水,全军而还。

〔例2〕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九月,太平军占领永安(今广西蒙山县),清军乌兰泰部由南、向荣部由北对永安形成夹击之势。

永安四面环山,利于对太平军实施围困,但钦差大臣赛尚阿是个“未经行阵”,不懂军事的贵族,远驻阳朔,专依乌兰泰、向荣南北合攻。而乌、向二人意见不合,乌兰泰主张“围而击之”,向荣则主张“纵而掩之”,致使南北两军不能协同作战,围攻半年,终无建树。

次年四月,太平军由古苏冲胜利突围。

〔例3〕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四月,直隶提督叶志超与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奉命率军由海路入朝鲜,帮助朝鲜政府镇压“东学党”农民起义。

日本政府也乘机出兵朝鲜。当年五月,东学党失败。日本政府不仅拒绝和清军同时撤退回国,反而一再增兵,并击沉清军运兵船“高升”号,挑起中日丰岛海战,发动了中日战争。当时,叶志超和聂士成率兵不足二千进驻朝鲜牙山,孤悬海外,处境十分险恶。

当日军向牙山发起进攻时,叶志超惊慌失措,不战而逃;聂士成则率部与日军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作战失利。叶志超逃到公州,听说聂部兵败,便不等聂士成到来,策马先逃,一直逃回朝鲜古都平壤。

叶志超逃到平壤后,却谎报军情,以交战以来,毙敌不下五千余人电告李鸿章。李鸿章不辨真伪,据此奏报朝廷,论功行赏,将这位逃跑将军美化为御敌良将,升任诸军统帅。驻守平壤的清军,听说叶志超荣升统帅,一军皆惊,从此军心涣散,人无斗志,各军纷纷解体,以能逃窜为得计。牙山之战使清廷看到日本已决心发动全面战争,避战求和已无可能,于七月初决定对日宣战,并先后从天津、沈阳、旅顺等地派兵一万四千余人进驻平壤。

由于这些军队极端腐败,加上统帅叶志超不孚众望,又无战略头脑,既不部署诸军趁敌未至,直趋汉城先发制人,又不择要地分兵屯驻为策应,而是聚于平壤,相互宴会,饮酒作乐,坐以待毙,终于在后来的平壤战役中被日军击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