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8页(4464字)
(释文〕 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害怕任何危险的情形。
民:人民、民众;一说指三军部众。上:这里指国君、君主。同意:即同心同德;意,意愿、志向。不畏危:不害怕危险。汉简作“弗诡”,弗诡,指无疑心贰志。
后来秦国也遭饥荒,晋惠公不但不予赈济,连所借粮食也不愿偿还。因此,秦穆公发兵讨伐晋惠公。
两军在韩原开战,秦将败走。
正在危难之际,数百名山野居民突然从斜刺里冲杀出来,奋勇争战,解除秦军的危险。秦穆公感谢他们舍生相助,他们一起辞谢说:“想当初,我们在梁山偷您的马匹,杀做肉食,您不仅不加惩罚,反而送美酒助餐。我等数年来图报无门,却每每念及。
如今幸得相助,稍有宽释,怎能再愧受垂赐呢?”说完,他们又一起散去。秦穆公叹道:“山野居民尚且知恩图报,晋惠公连他们都不如啊!”
〔例2〕 秦末陈胜遇害后,项梁召集所有分散在各地的反秦将领,共同商议大事。
谋士范增说:“当初秦灭六国,楚国最为无罪。自从楚怀王受骗入秦而不能回国,楚人无不同情怀王,到如今依旧思念不已。所以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次陈胜先起事,不立楚国后裔,而自立为王,所以其势位不能久长。
现在项君起兵江东,楚国将士纷起响应。所以都争相归附的缘故,就在于项氏世代为楚将,大家想项君必定立楚国之后,以兴复楚国。
”项梁便派人寻来楚怀王之孙,仍立为楚怀王,借此在楚国更广泛地收取民心,扩大势力,以夺取反秦斗争的胜利。
〔例3〕 西汉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匈奴出兵袭击在西域车师(今新疆吐鲁番)屯田的汉朝军民,西域都护郑吉率领在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屯田的7000多吏卒前来援救,同时使人向朝廷请求增派屯田军队。
汉宣帝与后将军赵充国等商议,打算乘匈奴国力衰弱的机会,出兵攻击其右翼地区,迫使其不能再骚扰西域各国。丞相魏相上书劝阻说:“我听说,为人解救危难,诛除凶暴,可以称之为‘义兵’,兵行仁义,称王于天下。如果受到敌人的侵略,不得已而奋起应战,则叫做‘应兵’,也可以取得胜利。为了一点细小的仇恨,忍不住愤怒而起兵,则叫做‘忿兵’,忿兵往往招致失败。
垂涎别国的土地、财富,起兵去抢夺,则叫做‘贪兵’,贪兵将被别人所打败。自恃国家强大,人口众多,企图靠武力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威力,则叫做‘骄兵’,骄兵最终必然灭亡。
这五种情况并非人为的因素,实为上天的意志。近来匈奴曾不断向朝廷表明善意,将落入他们手中的汉民送回来,也没有侵掠边塞地区,虽然与我们争夺屯田的车师,实在不足介意。
现在听说各位将军打算进攻匈奴境内,不知是用什么名义?!边塞各郡百姓都很贫困,他们父子同穿一件衣服取暖,靠挖掘野草野果充饥,连自己的生存都常常感到忧心,哪能去当兵打仗呢?《老子》说‘军事行动之后,必然会出现灾年’。即使朝廷出兵取得了胜利,也会带来无穷后患,只怕天灾、民变从此不断。
如今各级地方官员多不称职,社会风气很不正常,水旱灾害经常发生,这都是很突出的问题。陛下左右的人不为这些事担忧,却要发兵到遥远的蛮夷之地去报复细小的怨仇,正如孔子所说:‘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国,而在萧墙之内。’”汉宣帝接受了魏相的劝告,只派长罗侯常惠率领张掖、酒泉的骑兵前去迎接郑吉及其所部吏卒退回渠犁,把车师国百姓全部迁移到渠犁,而将原车师国地区让给了匈奴。
〔例4〕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北道行台崔楷奉诏赴任殷州(治所广阿,即今河北隆尧县东)刺史。
此时北魏统治已摇摇欲倾,内忧外患此起彼伏,所谓“盗贼日滋,征讨不息,国用耗竭,预征六年租调犹不足”。葛荣领导的起义军驰骋河北数州,并建国号曰齐,直接威胁北魏政权。崔楷赴任前,上表朝廷,乞请拨一些兵粮,但未能如愿。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劝崔楷把家眷留在京城洛阳,单骑赴官。崔楷回答说:“这样做不好,常言说食人之禄,忧人之忧;如果我不带家眷,单骑赴官,那么将士们还会有固守广阿的决心吗?”于是,崔楷义无返顾,举家北上。崔楷到殷州不久,葛荣便率军围攻广阿。
交战前,崔楷接受了部下的建议,把老弱妇孺以及自己的子女送出城以避战乱。但人刚被送走,崔楷忽然又把自己的子女追回城内。
左右不解,崔楷说:“我这样做,岂不是在向人表明我没有固守之心、亏忠全爱了吗?”将士们见状,感慨道:“崔公尚不惜百口,我们这些人何爱一身!”虽然众寡悬殊,但守城将士殊死力战,广阿城下,死者相枕,守城将士终无叛志。但终因寡不敌众,广阿失守,崔楷执节不屈,被葛荣所杀。
〔例5〕 北魏东清河郡反民蜂起,据守山寨,多所抄掠,朝廷命原齐州长史房景伯为东清河太守。郡民刘简虎曾无礼于房景伯,得悉房景伯到任,便举家逃亡。
房景伯闻讯,穷追不舍,拿获之后,不但不借此治罪,反而任命他的儿子做西曹掾,并派他晓谕山上反民。山民见房景伯心胸豁达,不念旧怨,纷纷出降。
〔例6〕 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公元370年)三月,秦王苻坚派辅国将军王猛督镇南将军杨安等十将军,率步骑六万伐燕。
七月,王猛攻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杨安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八月,王猛力克壶关,杨安却在晋阳受挫。王猛闻讯,留其屯骑校尉苟长戍守壶关,自己引兵赴援杨安攻晋阳。
王猛率军进至晋阳城下,便命士卒造地道,并派虎牙将军张蚝率壮士数百从地道潜入城中,大呼斩关,乘乱纳秦兵入城。王猛、杨安率军攻入晋阳,俘燕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
此时,燕太傅慕容评受命率三十万精兵拒秦,虽闻晋阳危急,但畏于王猛的威名,屯军于潞川,就地设防。十月,王猛留将军毛当守晋阳,自己率主力大举进向潞川,与慕容评隔河对峙。慕容评因王猛长驱深入,欲持久作战以消耗秦军。但他为人贪鄙,积钱帛如丘陵,士卒怨愤,莫有斗志。
王猛听说后,笑道:“慕容评真是个庸才,即便有亿兆之众也不足畏惧,更何况他只有数十万军队,今日之战,我已稳操胜券。”于是,派游击将军郭庆率骑兵五千,夜间从小路绕到燕军营后,傍山纵火,烧其辎重,火光一直映照到邺城。
燕王慕容暐派侍中兰伊责让慕容评说:“你也是高祖的儿子,应该以宗庙社稷为忧,府库之积,朕与王共享,何忧于贫?若秦兵得手,家国丧亡,您把那些钱帛往哪里安置呢?”令其将全部钱帛分发给军士,立刻引军赴战。
王猛于甲子日率军列阵而誓,他说:“我王景略(王猛字)受国厚恩,任兼内外,今与诸军深入敌境,当竭力致死,有进无退,共立大功,以报国家;受爵明君之朝,称觞父母之室,不亦美乎!”秦军群情激奋,纷纷破釜弃粮,大呼竞进。
邓羌、张蚝、徐成等秦军将领跨马运予,驰赴燕阵,出入数回,旁若无人,激战至日中,燕军大败,被斩俘五万余人。秦军乘胜追击,所杀及降二十余万。慕容评单骑奔回邺都。
〔例7〕 南北朝时期,西魏攻克南梁之江陵,俘获甚众,其中有名士庾季才。
西魏丞相宇文泰对庾季才优礼有加,令其参掌太史。庾季才广散私才,凡其亲朋故旧因此役而沦为奴婢的悉数赎还。宇文泰问其故,庾季才答道:“我听说克国礼贤,古之道也。如今江陵覆没,其君诚然有罪,然而,其缙绅百姓何罪之有,尽沦为奴婢贱人!在下虽为羁旅之人,不敢献言,但哀痛之情,不能自已,故有此为。
”宇文泰豁然醒悟,说道:“我的过失!如果没有你的指点,定失天下之望。”于是,下令免梁俘为奴婢者数千口。
〔例8〕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明太祖朱元璋率军南渡长江,攻克太平路城(今安徽当涂县)。
儒生陶安向朱元璋献计说:“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攻城屠邑,互相争雄。然而他们的志向只在子女玉帛,而非为了拨乱反正,安顿民生。你现在率军渡江,只要不嗜杀戮,顺应民心,何愁天下不归你所有!”朱元璋采纳其言,以保土救民为己任,严明军纪,收买人心,势力日益壮大,终于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例9〕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熊廷弼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驻守山海关,径略辽东军务。他针对努尔哈赤短于攻坚,缺乏水师,后方不稳,兵力不足等弱点,决定三方布置策略:陆上以广宁(今辽宁北镇县)为中心,集中马步大军,坚城固守,沿辽河两岸列筑堡垒,用步骑兵防守,从正面牵制金军主力;海上各置舟师于天津、登莱(今山东蓬莱),以袭扰后金辽东半岛之沿海地区,从南面乘虚击其侧背,利用各种力量扰乱其后方,动摇其人心,待后金军回师内顾,即乘势反攻,收复辽阳;在山海关设置经略,节制三方,统一指挥。
虽然朝廷采纳了这一策略,但由于广宁巡抚王化贞对熊廷弼加强防备的战略措施拒不执行,置若罔闻,致使次年五月努尔哈赤再次发起进攻时,王化贞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布兵防守,明军接连被后金军击败,广宁很快失守。
〔例10〕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洪秀全等在广西起义并向湖广地区进军。
北方的捻党在这一喜讯鼓舞下,纷纷举行起义,其武装被称为“捻军”。捻军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远大的战略目标,互不统属,各自独立行动,处于半农半军状态,影响不大。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秋,豫皖边界的捻军首领齐集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州)的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举行了着名的“雉河集会盟”。共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决定建立五旗军制,推举了黄、白、红、黑、兰各色旗的总首领。
五旗之外,还有各种镶边旗和八挂旗、花旗、绿旗等。会盟之后,张乐行发布告示,痛斥清政府官吏“视民如仇”,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阐明起义军的目的是为了“除奸诛暴,挽救黎民,以减公愤”,并宣布“禁止抢掠,严缉奸淫”,“贫民衣粮,不准扒运”。还制定了行军作战条例十九条,以严明军纪。由于捻军这些主张符合民心,得民意,而且军纪严明,不扰百姓,深得人民拥护,一时归者如流,势力发展很快,多次给清军以沉重打击。
〔例11〕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十二月,由于太平军发展迅速,咸丰皇帝诏令在老家湖南守丧的曾国藩“帮办本省团练”。面对绿营兵在各处所呈现的腐败无能状态,曾国藩决定摈弃绿营,别树一帜。
他在对湘军将领王鑫的信中说:“依我之见,今天要想消灭太平军,必须先使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然后才可以进行战争。”曾国藩一改筹兵筹饷的旧方法,着重从政治和思想上入手,筹建一支力挽危局的地主阶级新军。他本着这一建军思想所组建起来的湘军,很快成为清兵中的一支劲旅,在扑灭太平军起义烈火,拯救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