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书籍:孙子兵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9 08:40:14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586页(3927字)

①代词。

代指我方民众、军队或战士。《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谋攻篇》:“而谓之进”。“而谓之退”。《行军篇》:“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地形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九地篇》:“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投之无所往者”。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投之于险”。“死地,吾将示之不活。”“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②代指敌人。

《计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作战篇》:“卒善而养之”。《谋攻篇》:“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势篇》:“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虚实篇》:“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作之”、“形之”、“角之”。《军争篇》:“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行军篇》:“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地形篇》:“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九地篇》:“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先其所爱,微与之期。”

③代指各种事物。

《计篇》:“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知之者胜”。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将听吾计,用之必胜”。“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作战篇》:“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车杂而乘之”。《势篇》:“孰能穷之”。“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虚实篇》:“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策之”。“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行军篇》:“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地形篇》:“支形者,我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九地篇》:“敌人开阖,必亟入之。”《火攻篇》:“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以数守之”。“明主虑之,良将修之。”“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用间篇》:“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

④动词。

去、往、达到。《虚实篇》,“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形兵之极,至于无形。”《九地篇》:“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若驱群,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⑤助词。

用在定语和被修饰词或短语之间,构成偏正词组。《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作战篇》:“凡用兵之法”。“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不尽知用兵之害者,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取敌之利者,货也。”“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谋攻篇》:“凡用兵之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此攻之灾也”。“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此谋攻之法也”。“用兵之法”。“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将者,国之辅也。”“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识众寡之用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故能为胜败之政”。“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势篇》:“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虚实篇》:“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故能为敌之司命”。“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得失之计”、“动静之理”、“死生之地”、“有余不足之处”。“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军争篇》:“凡用兵之法”。“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此知迂直之计者也”。“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此军争之法也。”“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此用众之法也”。“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用兵之法,高陵勿向”。“此用兵之法也”。《九变篇》:“凡用兵之法”。“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用兵之法”。“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行军篇》:“此处山之军也”。“此处水上之军也”。“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此兵之利,地之助也。”“此伏奸之所处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地形篇》:“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胜之半也”(3次)。《九地篇》:“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诸、刿之勇也”。

“率然者,常山之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聚三军之众”。

“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火攻篇》:“时者,天之燥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用间篇》:“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三军之事,莫亲于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

“五间之事”。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⑥虚用,没有含义。《计篇》:“留之”。

“去之”。《谋攻篇》:“不知军之不可以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行军篇》:“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地形篇》:“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

上一篇: 下一篇:孙子兵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