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达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490页(1121字)
土族妇女头饰。扭达为土族语“头饰”的音译,流行于青海土族地区。样式多种:互助县土族妇女扭达主要有“托浑扭达”、“适格扭达”、“那墒扭达”、“加斯扭达”、“哈雪扭达”、“雪古浪扭达”等。民和县土族妇女扭达有“素撤都扭达”等。同仁县土族妇女扭达有“包图”。“托浑扭达”又称“绊绊切扭达”,形似圆饼,汉语俗称“干粮头”。佩戴地区仅限于互助红崖子沟土观、丹麻土观等村庄,是一种贵族头饰。按其习惯,土观村姑娘外嫁他乡,仍戴本地扭达,外村姑娘嫁到土观村,须戴“托浑扭达”。其制作方法是:在直径21厘米的圆形布坯上饰以彩色三角形、日月形图案,边缘饰彩色线穗两层,佩戴正前饰两束长彩穗,长12厘米,后饰绣花带,带下端缀以小珍珠、齿贝镶制的“尤”。“适格扭达”佩戴范围较广,因状如簸箕,汉语俗称“簸箕头”。其制法是用当地产的芨芨草编成架子,用硬纸和粗布裱糊成坯,正面用专做“扭达”用的金银箔纸和数道褶叠的五彩布条,周围镶饰3厘米见方的云母片,边饰两层红黄色线穗,每层20束,额部垂1束16厘米长的红丝穗,背面插数百枚钢针。佩戴时,将两块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薄铜片用丝线连在一起,卡在两鬓间,将一个用长发或牛尾制作的半月形“苏吉日格”固定在脑后。戴上“扭达”,扣上银制碗状的“向斗”,用银簪将“向斗”、“扭达”、发鬓别在一起,背后挂一束红棉绒绳子。同时佩戴银制大耳环或上七下九的长穗耳坠,颈部佩戴镶有20枚海螺的项圈。“那仁扭达”形似3支箭,汉语俗称“三叉头”,佩戴范围较小,主要流行于互助、那仁沟等地,其制作方法是:将1.2米宽幅的红布双折缝合,上面镶饰6厘米长的圆形铜管,管内镶30厘米长、箭头呈三叉的箭枝,管下端缀绣花带,带端饰“尤”。“加斯扭达”分铧尖头、马鞍撬两种,流行范围小。“哈雪扭达”与“适格扭达”基本相似。“雪古郎扭达”形似马鞍,主要流行于互助、大通等地。“素卜都扭达”主要流行于民和三川地区,俗称“凤凰冠”,制法是:先做宽额箍,上裹布,镶以玛瑙、珊瑚,前檐密缀细小珍珠穗,中间插以金银丝制成的凤凰,将发绾成“商图”,再配戴大银耳环和有穗的耳环,走起路来凤凰不断摆动,有“凤凰三点头”之称。佩戴“扭达”,同时要佩戴一定的饰物,主要有“向斗”、“藏日”、“那彦”、“胡罗斯”、“尤”、“素”等。“向斗”铜银制品,形如碗状,用于扣顶。“藏日”银制品,为六块三角形饰物。系于“向斗”两边。“那彦”为两片长方形铜制品,用于夹两鬓发辫。“胡罗斯”为挂在“向斗”上的红头绳,长数米。“尤”即在直径21厘米的圆布坯上镶以红白两色珍珠,边沿饰以贝壳,挂在扭达背部。“素”即大项圈,上饰有二十余枚海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