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服饰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555页(1170字)
撒拉族穿着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的转换,民族间交往发生着变化。早期服饰因史无记载已难说清,但从撒拉族传统民歌可知,其先民进入青海后,仍保持着中亚游牧民和武士的服饰风格:男人头戴卷沿羔皮帽,身穿袷木夹或中亚长袍,腰束绣花带,佩带短剑或弯弓、腰刀,脚蹬半腰皮靴;妇女穿长袍,外套绸夹,布袜软皮靴,头用长纱巾或青梭布裹头,腰束彩带。元代中期,撒拉人由军户转入民户,虽进入农牧结合生产结构,仍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服饰特征:长袍束腰,皮袜皮靴,皮帽或用长巾缠头;妇女服饰与藏族服饰基本雷同,藏袍、藏靴,只是头饰保持了中亚式样。清代撒拉族经济生产转入农耕,除富户和老年人服饰变化不大外,从事农耕者服饰改变成为短打扮,与当地农民的衣服式样已很接近,男子穿宽大的短上衣,腰系布带,外套黑色坎肩,头戴软无檐平顶帽,脚穿“鞮”鞋(用一块椭圆形的牛皮做成,牛皮褪毛搓软,用锥子在皮边上戳很多眼,用一麻线穿起一拉即成,防水御寒,经久耐穿);妇女随年龄而着不同服装,中年妇女穿旗袍,年轻妇女穿大襟花短衣,无论穿旗袍或短衣,均外套绣花坎肩,脚穿“姑姑尔鞋”(绣花鞋),头戴盖头(因年龄不同,颜色亦不同)。民国时期,其服饰与回族大同小异,春、夏、秋季节,青壮年男子为布料“白汗褡青夹夹”,即内穿白布对襟褂儿,外套黑色坎肩,腰系布或丝腰带,老年人多穿“”(即长衫),富人多穿绸缎,青年妇女穿颜色鲜艳的大襟短衣,外套绣花坎肩,喜欢佩戴耳环、戒指和手镯,分金、银、玉几种,部分妇女还在额头、手背上刺上蓝色梅花斑,用海蒳(阿拉伯语音译,即俗称指甲花)染指甲,斜襟纽扣上系个绣了花的针线荷包,中老年妇女多穿素色旗袍,外套与旗袍不同颜色的素色坎肩,妇女戴盖头(老年白色,中年黑色,青年绿色,面料分布、纱、绸),无论男女老少,裤子均为素色宽腰长裤,多穿布鞋、布袜和线袜,妇女因参加多种劳动均没有缠脚的。冬季服装,一般人家穿“褐衣”、“毡裤”,外出套上白板羊皮袄,头上缠块羊皮,脚穿塞上茅草的“鞮”或毡鞋,富人穿绸缎面料的皮衣或皮袍,有羔羊皮、狐皮,戴羔皮帽或狐皮帽,穿皮靴。妇女穿皮衣或棉衣,穿布棉鞋或毡鞋。做礼拜的老人多穿类似风衣的“准拜”,脚穿皮袜和皮套鞋,头缠“太司塔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着装样式虽与民国时期区别不大,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的面料却有很大的提高,“褐衣”、“毡裤”、“白板皮袄”、“鞮”均被不同面料、内装棉花或羊毛的棉衣、棉裤、大衣、棉鞋或者柔软的皮衣、皮裤、皮大衣、皮鞋所取代。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变化很大,除老年人外,大部分青壮年的着装,已与当地各族没有多大区别,各种面料的中山装、西服、夹克衫、羽绒服、太空服已相当普遍,妇女也穿着绚丽多彩的时装,盖头被纯丝纱巾所取代,但无穿裙装和袒胸露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