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浸,刺,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29页(810字)

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语,出于公元1902年所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梁氏既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易入人、易感人;又具体指出“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其感染,久之,小说之境界,遂入读者灵台。这是讲小说对读者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二曰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人之读一小说,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梦》竟者,必有余恋、余悲;读《水浒传》竟者,必有余快、余怒。这是讲小说对读者具有引起美感的作用。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人之读一小说,于一刹那间,突起异感而不能自制。例如,我本蔼然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之恨,武松飞云浦一厄,忽然发指;我本愉然乐也,乃读晴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忽然泪流。这是讲小说具有陶冶读者情感之作用。四曰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读梁山泊,自拟黑旋风或花和尚;读《石头记》,自拟贾宝玉。文字移人,至此而极。这是讲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对于读者具有教育作用。梁氏主张小说要塑造表现作者理想之正面主人翁形象,以此去影响、教育读者。梁氏认为,熏、浸、剌、提“此四力者,可以卢牟(规范也——编者)一世,亭毒(化育也——编者)群伦”,并从而得出“可爱哉,小说!可畏哉,小说!”的结论。梁氏关于小说具有四种力的论述,是关于小说的审美教育作用与读者在鉴赏小说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活动的敏锐描述,他借用佛学理论与刚从西洋或日本借用来的新名词,试图对此做出深入的解释。他的理论武器是陈旧的,解释是不深刻的。但是,在他那个时代,他能够把这些至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美学理论问题提出来进行探讨,这也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四种力的说法,影响深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