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五才子书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42页(1727字)

载明崇祯金圣叹批改贯华堂原本《水浒传》卷一,金人瑞撰。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一文,是对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方式中“小说读法”文体的开创,对后世深有影响。此读法系统阐明金氏的小说观念,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文献,是明末清初小说理论达到新高度的一个标志。关于小说的本质与特征,金氏于此文中通过史传与小说的比较,表述了如下看法:“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又云:“《宣和遗事》,具载三十六人姓名,可见三十六人是实有。只是七十回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限于时代条件,金氏还不能对小说的艺术本质做透彻的说明,然而上引文字已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小说不同于史传。史传是“以文运事”,不允许虚构。小说则是“因文生事”,书中许多事迹都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的,一切都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作书人决定。金氏将小说视为作书人依据事实、凭借想象与虚构,编造人物、故事,从而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创作品,它胜似史传,是一种有自身价值的重要文体。对小说的这种完整的认识,是超过了前人的。关于小说何以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问题,金氏于文中表示了这样的意见:“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人性格,都写出来。”这里,金氏确实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它所达到的理论高度,是不逊色于西方古代的文学理论的。根据这个基本观点,金氏在“读法”一文,以及逐回的评点中,十分重视《水浒传》在人物形象的描绘方面取得的成就,盛赞它胜过《史记》。如云:“《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文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水浒传》不说鬼神怪异之事,是他气力过人处。《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这些评点,从人物的典型性与个性的关系、人物出身与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问题,到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等具体艺术手法问题,皆有触及,丰富多采,有些至今仍富有启发性。关于作家与作品的关系问题,金氏此文亦有论述,如云:“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着书旨意。《水浒传》却不然,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后来人不知,却于《水浒》上加忠义字,遂并比于史公发愤着书一例,正是使不得。”又云:“看来作文,全要胸中先有缘故,若有缘故时,便随手所触都成妙笔;若无缘故时,直是无动手处,便作得来,也是嚼蜡。”这里,金氏关于《水浒传》作者的评论,是前后矛盾的,同他在回评中所表述的一些意见,也是不一致的。他不同意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以忠义许水浒,称“《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意见,因而称施耐庵只是饱暖无事,为了消闲才写了一部《水浒传》,这同他在其他处表示的看法,大相径庭。然而,金氏关于“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的意见,却是正确的、深刻的。金氏于“读法”一文中,极力推崇《水浒传》的所谓文法,即描写、结构、布局、剪裁等表现手法。在这类评点中,金氏受当时社会关于八股文评点的影响,也表现出形式主义倾向,有些看法不足取,但也有些看法还较为精到,可资参考。金氏于“读法”中,也宣扬了一些迂腐乃至反动的观点,正如同他的《水浒传序一》与《序二》中的有些观点一样,是必须扬弃的。总之,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是一篇重要的小说理论文献,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