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646页(1831字)
百回本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明中叶的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约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吴承恩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当过学官(县学训导),他父亲因幼年失怙,家贫。吴承恩是庶出,母亲张夫人。吴承恩出世时他父亲正经商,家境小康。吴承恩幼慧,十几岁画山水人物,被称为通神佳手。曾受到大人先生如朱凌溪、潘熙台(曾任河南巡抚)、蔡鹤江(探花)及当道官府唐龙(漕运总督)、葛木(淮安知府)等的赞誉。可惜的是他多次乡试,都没有中试。他青年时期一方面“迂疏漫浪”,与文征明、王雅宜等名士为友;一方面又“经营举业心孜孜”,而“泥涂困穷”,不免为乡俗所笑骂。吴承恩的妻子是当过户部尚书的叶琪的曾孙女,“闺人素嫌侬,耽贫不干禄”,得不到家庭的理解与抚慰。他写了许多诗文之外,还执笔写不被士林所许的小说。他的小说试笔之作是《酉阳杂俎》、《玄怪录》式的文言短篇,此短篇集子叫《禹鼎志》,已佚,据载于《射阳先生存稿》的《禹鼎志序》知,第一,吴承恩“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而“比长好益甚,闻益奇”。第二,满而必溢,他计划按“唐人牛奇章、段柯古辈所着”的“善模写物情”的传记之作写一新作。第三,新作终于写成。命名曰《禹鼎志》,取“禹受贡金,写形魑魅,欲使民违弗若”之意,所以“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由《禹鼎志序》可以了解此薄薄的短篇小说集子的基本内容,并知道吴承恩创作思想和较长期积累素材的过程。然而不妨把《禹鼎志序》看作是《西游记序》,《西游记》也是经过较长期素材积累储备和思想酝酿始创作而成的,其书也是“微有鉴戒寓焉”的。《禹鼎志》具体写作时间不明,从序言说“迨于既壮,旁求曲致”,使奇闻几贮满胸中,从而欲作一书的话来看,系吴承恩中壮年写当无问题,且在《西游记》之前写成。根据多方面材料证明,吴承恩的《西游记》之写作,不会像学术界的一种流行说法:乃作于晚年离开长兴丞后的家居时,应是写于他“未许壮心灰”的中壮年,大体是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至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之间写成的,有迹象说明嘉靖二十一年已完成初稿。当然,这丝毫不排除以后的岁月他可以做某些改动和修饰。这个时间是吴承恩约39岁(实足年龄三十八岁)至四十七岁(实足年龄四十六岁)的壮盛之年。综合考察吴承恩准备写作《西游记》时的诗文《二郎搜山图歌》(嘉靖十八年)、《贺学博未斋陶师膺奖序》(嘉靖十九年)、《秦玺》(约嘉靖十八年),可以看出他愤世疾俗,对现状不平不满的思想情绪溢于纸表。他抨击掌握国家命运的皇帝任用四凶和五鬼为大臣,这批等同于四凶和五鬼的衣冠人物,制造民灾,不为君子,竟为小人。他认为当时的许多政治措施皆袭秦始皇的旧衣钵。他还对世习、世风之颓败三致慨。吴承恩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了《西游记》,从《西游记》可以摸到他跃动的脉搏。大约是写完《西游记》后吴承恩陷入世路矛盾之中,他的思想摆向仕途一边,嘉靖二十九年贡入都,被分到南京国子监就读。在南京国子监就读10年左右时间,先是加入日下风流的名士群中,饮酒赋诗,选胜征歌,情趣不甚高雅;后因倭寇入侵,南都附近告警,倭又犯江北淮扬一带,吴承恩从升平中警醒,传说他曾为沈坤组织的状元兵参谋方略。嘉靖四十一年去北京谒选,四十五年被任命为长兴县丞。两个年头的县丞,吴承恩想当个清官好官,然而却在官场倾轧中被诬为是贪官而锒铛入狱。不久获释,有荆府纪善之补,他没有去赴任,退职回淮安度晚年。他晚年意念消沉,只以诗文自娱,大约在万历十年左右,以寿终。作为封建社会没有得一第的知识分子,仕途失意,仅以诗文鸣于乡井。《禹鼎志》与《西游记》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作品,虽因之“名震一时”,却不为士流承认,在他死后十年左右的万历壬辰(二十年,公元1592年)金陵世德堂梓行《西游记》,有秣陵陈元之的序,只扑朔迷离地说作者可能是某王府的八公之徒,似乎暗寓补过荆府纪善的吴承恩拥有着作权,但是作品已属于社会,可以任人刻版印刷了。也由于吴承恩绝世无继,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和编选的词集《花草新编》都只能在他身后由当官的表外孙丘度出资版行,可欣幸的是,可以署“射阳吴承阳汝忠撰”,不象《西游记》较长期人们不知真正的作者为谁,被丘处机攘夺,一直到今天仍见疑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