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荷印学校——工场教育学校建立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570页(777字)

1926年,印尼着名教育家穆·沙菲仪在苏门答腊西部的卡尤塔南创办了荷印学校——工场教育学校。办学方针主张自力更生,自主管理,不接受荷兰殖民政府具有约束力的资助。办学初期,无教室桌椅,学生只能坐在草席上听课。学校组织学生进行9个月的劳动,才有了简陋的校舍。为了筹集资金,师生们到处奔走宣传,1939年,一所拥有美观牢固校舍的学校终于建成,学生达到600人之多。在教育理论方面,曾赴荷兰自费留学的穆·沙菲仪深受西方现代着名教育家克尔根斯特内(Kerschensteiner)和杜威(Dewey)的影响。她反对“唯智主义”,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青年成为具有责任感的、能自主创业、体脑合一的年轻一代。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应达到以下四个目的:①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思维能力。②教育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认真的劳动。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④培养学生团结精神。工场教育学校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前者具有小学性质,七年制,理论课占70%多,实践课占20%多;后者具有中学性质,六年制,理论课和实践课各占一半。为了贯彻穆·沙菲仪的教育理论,各级学校根据学生的天赋愿望及社会的需要,非常强调传授工艺技术,以便将来谋生。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手工艺劳动和表现性科目(绘画、音乐、语文及手工)占据了主要地位。每个班级的学生每天要有1.5~3个小时的手工劳动。穆·沙菲仪还亲自讲授绘画课和音乐课。在品德方面,除了要求学生培养纯洁的宗教感情外,穆·沙菲仪还主张要接受合理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在学生中建立合作社,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作为一所私立新式学校,它既不同于殖民政府举办的等级森严的官办学校,又有别于印尼传统的以传授宗教教义为主的清真寺、宗教私塾等学校。它满足了广大民众接受教育、谋求职业的需求,在印尼民族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