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特卡制创立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709页(1163字)
1919年,美国教育家华虚朋(Carleton W.Washburne,1899~1968)应聘为伊利诺伊州文纳特卡学区的督学。他到任后发现尽管该学区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人所占比例很大,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意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一味机械地讲授灌输,因儿童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华虚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形成了文纳特卡制。这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改革实验。他认为要克服旧方法的缺点,必须尊重和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儿童进步的速度快慢不一,而且同一个儿童在学习不同学科时进步的快慢也不同。所以要对每个儿童进行诊断测验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速度去学习。
文纳特卡制的具体做法是把学校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的知识或技能”,即读、写、算、自然课和社会课。通过个别教学,按学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适当进行个别辅导。要求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可能的速度拟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学生要记录自己学习的进展情况;最后以考试形式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并由学生自己根据考试成绩决定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另一类是由学生根据能力和爱好自行选修的科目,这些科目由文化知识和创造性的经验组成,以小组为背景开展活动或施教,目的是发展儿童的社会意识,主要通过手工劳动、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商业、编辑、出版等团体活动进行,无一定程序,也不考试。在文纳特卡制中,教师为顺利完成指导、协助和测试等任务,都必须预先考虑各段落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标准,掌握各段落学习的测验方法;编写提供学生自学的教材。教师不再静止地听取学生背诵课本,而必须作好教学和指导的充分准备。在文纳特卡学校,每个学习日的上午和下午都划分为若干个别学习段落和集体活动段落,要把一半左右的时间花在演剧、音乐、自我管理和公开讨论等一类活动上。可见,文纳特卡制的主要特点在于提倡教学个别化、学校社会化。在实验过程中,每年都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到1943年,实验停止。
对于文纳特卡制,时人怀疑极深,为了解开这些疑惑,1926年,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师生在院长葛雷(W.S.Gray)带领下,对该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比较令人满意;留级现象接近消失;经用标准测验检查,学生读、写、算等科的学习效果逐年上升,只有拼音课的成绩不理想。教师工作负担尚属合理,经费也未多支出。所不能明确的问题是该制是否陶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治能力,因为当时还没有进行这方面检查的测验。尽管如此,仿行文纳特卡制的学校却很少,而将它与班级授课制结合而衍生出的分组教学却颇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