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哈佛“红书”发表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717页(945字)

哈佛报告——《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于1945年发表,因封皮是红色,便被人称为哈佛“红书”。该报告是哈佛大学教授委员会研究两年的结果,它既关注中等教育,也关注学院教育。很难准确说出该报告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它却为人们所传阅,5年之内,共售出了5万余册。在经过一段试验期之后,修改过的计划于1949年成为哈佛大学一份永久性的大纲。

报告力图解释科南特(James.B.Conant)校长的思想——美国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把博雅和人文传统注入我们的整个教育体制之中”。委员会把这一思想看成是在下列几方面的训练:即有效思考、明晰的交流、作出恰当的判断、价值辨别力。他们所选定的课程和方法只适合于受过良好的正规训练的高智商的学生。因此该计划被贴上了学术性的标签。哈佛学院毕业生学习16门课程,其中6门提供普通教育,这6门中有3门是“基础课”,必须在学院的前两年学习,其余3门在高年级学习。在这个范围内,允许学生自己来安排时间。这就避免了大多数普通教育计划中呆板的设计。在教学和评价学生学习方面,该计划用学生的论文来代替测验或作为测验与讨论的补充。3门基础课主要涉及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每门基础课包括几门平行的课程。

让抽象的自然科学适合于普通教育大纲存在着困难。哈佛普通教育中的科学课程似乎是关于科学的而不是通常的科学方面的课程。它有一门物理学原理课、一门物理学发展课、一门研究规范课,还有一门关于技术对文明影响的课,它应该很接近于社会研究。这种处理方式认为即使是技术学科也可以成为普通课程。

哈佛报告所提出的普通教育大纲,在战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到了60年代,人们批评它只反映了对世界的狭隘看法,缺乏清楚而令人信服的目标,学生修习所规定并考试的学科只能使学生得到一些肤浅的知识。因此,1978年3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编年史》的报告,提出了《公共基础课计划》,以代替哈佛大学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开始执行的《普通教育大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