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兴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88页(759字)
【生卒】:1852—1933年
【介绍】:
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虚构主义哲学创始人。出生于图宾根附近一个虔信宗教的家庭。受教于图宾根大学神学院,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学讲师、特约教授,哈雷大学教授。
法兴格是着名康德学者,创办《康德研究》杂志,并与施密特(R.Schmidt)共同创办《哲学编年史》。他的思想深受康德影响,同时又与实用主义关系密切,他称自己的思想体系为“实证的唯心主义”或“虚构主义”。这种虚构哲学认为,客观实在是不可知的,它可以被还原为感觉,也可以被还原为物质,但物质并不标示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只是一种虚构。虚构这一概念几乎涵盖了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在法兴格看来,人的认识不是为了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自己的本能任意勾画世界,以适应环境、保存自身,所以人类必然有意地制造种种虚构。虚构有四个特征:1.与现实不符性或矛盾性,2.暂时性,3.虚假性,4.实用性或方便性。总之,虚构是虚假的,但又是有用的。它是人们为了对付现实所使用的一种符号,是为了人们在现实世界里的行动而设计的逻辑上的便利工具。虚构的世界同现实的世界一样重要,在美学和伦理学中甚至更为重要。这种虚构哲学与实用主义一样,都用纯生物学观点和工具主义观点来解释人的认识和思维,但它更强调效用性,认为有用不必即真理。法兴格赞赏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认为自然和历史中都包含了许多非理性因素。他晚期的思想逐渐走向泛神论。
主要着作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两卷,1881-1892)、《哲学家尼采》(1902)、《国家考试中的哲学》(1906)、《仿佛哲学》(19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