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里士多德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95页(1950字)

亚里士多德以后各派哲学的总称。古代希腊哲学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处于繁荣阶段,但他们的理论有两个缺点:(1)建立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上,造成了关于世界的不完全知识、自然科学上的错误及历史理论的局限。(2)忽视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区别,把思维及其抽象物——一般、共相看成世界的源泉,造成理念(形式)和现象、理性和感性、理论和实践的对立。这种缺陷,既同希腊人的生活特点有关:他们赞赏自由,参与政治活动,发挥艺术创造和想象的才能,但尚未明白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区分,理智活动与政治道德、宗教活动融合一起;又是哲学家本身思维特点的结果:他们忽视研究概念的基础、起源和价值,忽视经验观察,依靠心灵的抽象,从纯逻辑的推演中获得表达事物本质的概念,这也是希腊民族的思想特点。要克服这些缺点,必须深入研究观念的起源和概念的最初意义,区分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使理智既适应于严格的推理过程又习惯于精确的经验观察,经验科学必须达到高度的发展。然而,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古老的道德和相应的行为规范以及关于神的信仰都已消失;公元前4世纪其顿统一希腊,亚历山大建立大帝国,以及随后而来的长期战争,使希腊民族走出了小国寡民的狭小天地,开始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也使它失去了原有的独立自由。希腊社会充满着危机和悲观,希腊人那种不为功利目的而追求纯粹知识的创造精神也衰落了,此时他们需要的是道德支持而非理论知识。后亚里士多德学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相继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主要是: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末3世纪初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怀疑派;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于雅典的折衷主义;公元前1世纪首先出现于亚历山大里亚城的神秘主义派别,包括犹太-亚历山大哲学、新柏拉图主义。

后亚里士多德各派哲学有两个共同的原则:1.注重道德,强调实践高于思辨。认为人生目的是幸福,哲学研究只是保证幸福生活的手段,在有助于研究道德时,对自然的探讨才是必要的;集中考察人类自身,根据道德和实践的要求解释自然、讨论知识、评价和选择理论;真理的标准在于人的知觉或意识。2.强调道德和政治的分离,肯定幸福在于心灵摆脱外部世界或内部情感的干扰而达到安宁、恬静,在于服从神和命运。所以产生这种基本的哲学倾向,从社会条件上看,是因为作为罗马贵族的臣民,希腊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少了,努力创造的精神被压抑了,现实生活的祸福问题突出了,个人活动的余地大了,失去政治上独立自由的希望,只期待以内心世界的自足和宁静来抵抗外部的不幸。从思想上看,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结合的结果。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和智者,曾以不同的方式各自献身于生活的实践方面。由此,犬儒学派(Cynic School)成为斯多阿派的先驱,居勒尼学派(Cyrenaic School)成为伊壁鸠鲁派的先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所强调的理念、形式、理性等毕竟是经过人类思想的制作、靠从内部生活的抽象而形成的观念,他们实际上肯定人的真正本性是理性,理性高于外部世界和世俗生活,人的最高活动是思想,是从所有外部事物返回到自身来。后亚里士多德哲学把这种观点和东方宗教思想结合起来,并沿着相同方向进一步发展。

后亚里士多德各派哲学在理论上的差异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2.如何看待知识和真理?由此表现出独断论、怀疑论的和神学的不同理论形态。伊壁鸠鲁派肯定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一切事物由原子组成,感官是真理的报道者,人类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是善行的根据,依靠知识能排除虚妄和谬误,达到心灵的恬静,指导人们获得快乐和幸福。斯多阿派也肯定知觉的真理性和理性的作用,把伦理学建立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但强调幸福在于人与宇宙的协调,人类理性必须符合世界理性,事物都受神灵支配,按神意运动,服从神和命运是至善,也是伦理的最高要求。怀疑派称上述两派肯定知识和真理的观点为“独断论”,从感觉的不确定性出发,怀疑客观事物的实在性,否定知识和真理的存在,认为对一切不作判断就是至善,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而实现幸福。犹太亚历山大哲学把希腊哲学与犹太哲学结合起来;新毕达哥拉斯派和新柏拉图派,则从斯多阿派那里吸取了大部分神学、伦理学思想,提出了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重新对知识发生兴趣。但它们从更高的启示中寻找知识的起源,用科学提供的方法力图把人与神圣世界统一起来,解释从无限到有限、有限回到绝对的过程,改变了后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哲学方向,使思想的自足变成顺从神圣的力量,以宗教的需要为其体系的最终根据,宣告了希腊哲学创造精神的耗尽和后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终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