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27页(2101字)
【生卒】:1900—
【介绍】:
当代德国着名哲学家、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20年代在马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922年以有关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获教授资格,受聘莱比锡大学,后任该大学校长。先后还在马堡大学(1937)、法兰克福大学(1949)和海德堡大学(1949以后)任教,并主持过德国享有盛名的《哲学杂志》工作,担任过国际黑格尔协会主席。
伽达默尔的思想大致可分为前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和实践哲学三个阶段。
伽达默尔早期致力于研究古希腊哲学,对柏拉图哲学尤有研究。他曾长期受教于马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这两个新康德主义的大本营,因此,他是“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圈子中生长起来的”(伽达默尔语)。1923年,伽达默尔参加了海德格尔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研究班,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下,伽达默尔逐渐摆脱新康德主义,转到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立场,并开始循着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向哲学解释学的立场过渡。
1960年,伽达默尔经过十年构思以后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全面阐述了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理论。与以往各种解释学理论相比,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有三个特点:
1.基本立场不同。哲学解释学并不研究解释的具体方法,而是研究解释和理解得以形成、得以出现的条件,“力图阐明隐藏于科学或不科学的各类理解现象之后的基本条件,并使理解成为解释着的主体并非绝对居主导地位的事件”。伽达默尔彻底否定了施莱尔马赫的心理主义和狄尔泰的历史主义,批判了他们客观主义立场的虚幻之处,把偏见树立为理解和解释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及构成理解的创造性条件。这样,不仅使解释学从一般的方法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同时,还根本地扭转了解释学的研究重心,在解释学历史中实现了类似康德在哲学上实现的“哥白尼式转变”。
2.语言的中心地位。伽达默尔认为,“西方哲学思想事实上还没有把语言的本质作为哲学思考的中心”,这是很不应该的。因为语言是人的思维得以进行的必要媒介,“我们只能在语言中进行思维,我们的思维只能寓于语言之中的性质,正是语言给思想提出的深奥的谜。”借助于对语言现象的分析,伽达默尔阐明了语言是理解和解释得以进行的前提和获得的结果,对话则是理解和解释的模式。
3.与美学、文学、艺术的密切联系。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基础是他对如何进行审美活动的美学解释学的研究。他在《真理与方法》的第一部分“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中,详细探讨了游戏、创造物、时间性等概念,提出了作品对特定的现时的从属原则和作品在意义上依赖于观念参与的原则,从而蕴含地提出了哲学解释学的基本原则。
《真理与方法》发表以后,伽达默尔写了大量文章阐发《真理与方法》中的基本思想,同时,他开始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到社会和文化问题的中心上。他自己说:“我的研究继续发展导致的另一个方向,就是社会科学和实践哲学的问题。”这就使他的思想发展到实践哲学阶段。
所谓实践哲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条件,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求得最佳的、合理的人类生存模式。伽达默尔自己说:“我有必要清楚地制订出哲学解释学的社会科学特性,从而使理解、解释和解释学科学的进程都能得到它们的合法性。”他把这个任务归结为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实践哲学?理论和反思如何应用于实践的领域?”
伽达默尔关于实践哲学的思想主要表现在1981年出版的《科学时代的理性》和1983年出版的《赞美理论》等书中。他的研究表明,实践哲学离不开哲学解释学基本原则的指导,而他的实践哲学也表明了哲学解释学必然要同社会科学各领域相联系,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倾向。
伽达默尔的主要着作有:《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Platos dialektisehe Ethik,1931)、《柏拉图与诗人》(Plato und Dichter,1934)、《歌德与哲学》(Goethe und Philosophie,1947)、《真理与方法》(Wharheit und Methode,1960)、《短论集》(Kleine Schrifts,1967)、《哲学解释学》(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1976)、《科学时代的理性》(Reason in the Age of Science,1981)、《赞美理论》(Lob der Theorie,1983)。此外,由伽达默尔本人选编的10卷本《伽达默尔选集》已从1985年开始陆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