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即实在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33页(571字)

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的核心概念。它是井上在1897年发表于《哲学杂志》第122-123期的《现象即实在论要点》中首次提出,后在《认识与实在的关系》(1902)、《明治哲学界的回顾》(1932)中进一步系统论证的。这一概念把井上早年在《伦理新说》(1883)综合东西方哲学的企图,用佛教的相即论(所谓万有的真谛融为一体)理论化、逻辑化了。

井上认为现象是外在经验的对象,实在是内在直观的观念。如果把现象看作就是实在,就成为“朴素的实在论”,但如把现象和实在对立起来,就会成为康德式的二元论。只有用佛教的相即论,才能确切地说明现象与实在的关系。井上认为现象与实在是“同体不离、二元一致”的“同一世界”。井上说:当我们把这同一世界“在客观上加以体验的时候,就表现为现象;在主观上加以思考的时候,就表现为实在”,也就是说,现象是对象的感觉的存在,实在是对象的思维的存在。现象与实在既相同一,又相区别。只看到同一,不看到区别,与只看到区别,不看到同一,都是错误的,片面的,只有他的“现象即实在论……能够摆脱所有难点,使人觉得八面玲珑,非常灵活”。从井上的论述中,人们看不到现象同实在的真正关系,因此,“现象即实在论”只不过是一个唯心主义、折衷主义的概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