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本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20页(1616字)

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重要宗教哲学着作。

于1841年在莱比锡出版。1843年作者做重大修改和补充后出第2版。后再次修改于1849年,收入自编《全集》第7卷出版。

1903年博林和约德尔编《费尔巴哈全集》列为第6卷。民主德国舒劳豪威尔主编新版《全集》按照1841年版本收入第5卷,书中注明了作者在后两版中所作的修改,1984年柏林科学院出版社出第一版。中文全译本由荣震华译出,编入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的《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下卷,并于1984年出单行本。

《基督教的本质》全书包括:导论,概论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第一部分,宗教的人本学本质;第二部分,宗教的神学本质。全书的主旨,费尔巴哈说:“都是要证明神学就是人本学”,第一部分是直接的证明,即着重于正面论述,第二部分是间接的证明,即着重于批判论战。

作者在书中运用人本学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和揭露了基督教的根源和本质,作出神学就是人本学的论断,并以此批驳了神学和以思辨哲学为代表的关于基督教的种种谬论。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即人具有“类”的意识,思维、讲话等是“类”的职能。

人的内在生活,是他同他的类发生关系的生活。人不仅把自己的个体性作为对象,而且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

但宗教是对于无限者的意识,而人作为有限的个体,不可能对无限本质具有意识。人没有能力在人的“类”本质以外去认识自我。“类”的尺度是绝对尺度。“本质的界限,也就是意识的界限。”因而,无限者的意识,就是对意识之无限性的意识。在“无限者”这样的意识中,意识只能“把自己的本质之无限性当作对象”。

在人里面形成类的绝对本质,就是理性(想象、幻想、表象、见解)、意志或愿望、爱或情感。只有这三者的统一,才是真正的、完善的、神圣的东西,才是在人里面而又超乎个人之上的人的真正存在,是人所不可抗拒的绝对力量。

费尔巴哈把神学称为“精神的病理学”。“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但“人在梦里并不是处在虚无或天空之中,而是仍旧在地上”。人对宗教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上帝是人的“公开的内心”、“坦白的自我”,而上帝的信仰者自己却未意识到他所崇拜的正是他自己的类的意识。

宗教正是利用这点在上帝和人之间、即人的类本质同人的个体之间,建立起虚幻的对立。

在这部着作中,费尔巴哈着重阐明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对象化。他认为,宗教的起点和秘密在于“人跟他自己的本质的分裂”,“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在基督教里,人借助想象、幻想的手段,把人类的思维力、意志力、心力,包括对未来的愿望、理想等,当作独立的精神实体分裂出去,对象化为全知全能的永恒的上帝,然后反过来又把上帝作为限制人、奴役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因而宗教的本质就是异化了的人的本质,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人的本质异化的后果,只能是人性、人的价值的贫乏和丧失。

人越是肯定上帝就越是否定自己。费尔巴哈认为,要克服宗教异化及其后果,就必须用理性照亮宗教的黑暗本质,用对人的爱来代替对上帝的爱,才能重新恢复人的本性和价值。

“对人来说,人就是上帝”,这是至高无上的实践原则。

《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后,被翻译成俄、法、英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流传。这部着作对宗教的批判超出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只在思辨唯心主义范围内进行论辩的水平,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促进了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它对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宗教哲学和社会学(如布伯等)以及20世纪的哲学人类学(勒维特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上一篇:基督教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