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我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30页(508字)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的哲学术语,意即在自我的设定活动中,被非我规定的自我。

理论自我来源于知识学第三条基本原理所推出的这样一个命题:“自我设定非我是规定自我的”。从表面看,理论自我由于被非我规定而呈被动态,而这与绝对自我的自动性质和实践自我的能动作用是相悖的。

但实际上,理论自我的被动性是由于自我在设定非我时,将部分活动让渡给了非我,并转而从非我那里受到规定。

所以,它实质上是自我的自我限制活动。

理论自我的这种被动态和自我限制性,与绝对自我的主动态和无限性恰恰组成了自我本身的一对内在矛盾,从而推动理论自我的认识活动和理论演绎。理论自我的重要使命在于创造世界。它创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是在无意识的活动中,运用其想象力创造出非我,以便使自我在被动状态时,有一个接受其活动的让渡者——客体世界。想象力是理论自我的基本能力,它可以制造出全部实在。

理论自我创造世界的活动属认识活动,它主要经过了感觉、直观、想象、知识、思维、判断、理性等发展阶段。到达理性后,自我就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就是纯粹的主体活动。

对理性的认识,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形成意味着理论自我的使命的终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