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克里希那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83页(889字)

【生卒】:1836—1886年

【介绍】:

近代印度教改革家。

原名为竭达陀尔·查特吉。生于孟加拉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家庭,父母都是正统的印度教徒。

幼年丧父,随其兄罗姆俱摩尔出家为僧。

罗姆俱摩尔是加尔各答附近达其内斯瓦尔时母庙的祭司。

17岁时其兄去世,接任兄长的祭司职务,从此终身从事印度教的改革和宣传活动。从未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其宗教知识大都从印度民间学者那里口授而得。

1864年向一昆湿奴派游方僧学习昆湿奴派教义,后又向伊斯兰教学者和基督教徒学习《可兰经》和《圣经》。他没有系统的哲学论述,善于用民间寓言和幽默的谚语阐述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

罗摩克里希那继承印度古代吠檀多哲学的传统,认为宇宙的本体是一种无形式、无属性的绝对存在,称之为“梵”。梵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万物的归宿。梵显现为万物,万物最终要回归于梵。他的哲学是矛盾的,经常摇摆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间。

当强调信仰的对象时,主张宇宙有一个全知全能的、无所不在的最高主宰;当强调信仰的对象必须通过人的意识而成为主观信仰时,则提出“心即一切”、“万物于心”的思想。反对思辨哲学,认为以“梵我同一”为出发点的吠檀多不二论是一种空泛的说教。提倡“行动吠檀多”,主张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通过为他人服务来证悟神。在宗教改革方面,提倡建立一种将各种宗教统一起来的新宗教——“人类宗教”。

认为世界上各种宗教所信仰的神虽然名称不同——克里希那、罗摩、基督、安拉等,但都是同一个实体;各种宗教所选择的道路虽然不同,但最终目的是共同的,即要达到人与神的结合,实现“普遍的爱”和“美好的生活”。主张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联合起来,为实现“人类宗教”而努力。他死后,其弟子在加尔各答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旨在传播“人类宗教”。目前,这个传教会不仅在印度各地,而且在东南亚、日本和美国都有活动中心。

主要着作有:《罗摩克里希那福音》,此书是其弟子玛哈扎根据他的谈话记录而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