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格尔伯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34页(915字)

【生卒】:1904—

【介绍】:

美国当代现象学哲学家,早年曾追随普凡德尔研究现象学,是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年鉴》1930年最后一期的撰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德国移居美国,长期担任华盛顿大学教授。

斯皮格尔伯格自命是普凡德尔哲学的后继者。他早年倾向于接受普凡德尔的本体论现象学,并在最早的一部着作《关于观念的本质》中讨论了形式本体论问题。后来他逐步脱离普凡德尔的现象学实在论立场,转入尝试在现象学基础上重建实践哲学,力图深入到人的存在的核心来讨论价值现象学问题。

斯皮格尔伯格的主要贡献在现象学史方面。1960年,他出版了700多页的着作《现象学运动:历史的导论》,到1984年为止,这本书前后共增订三次,重印五次。他根据现象学运动的理论源流与发展趋势,系统地研究和评价了布伦坦诺、斯图姆夫、胡塞尔、舍勒、哈特曼、海德格尔、塞尔、萨特、梅洛一庞蒂、莱维纳斯、利科等50多位现象学家的基本思想,并介绍了现象学运动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与发展状况,对国际学术界了解现象学起了重要的作用,斯皮格尔伯格也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此外,他还出版过一本《现象学运动的来去脉》(1981)。

斯皮格尔伯格还提出了现象学方法的“七步骤”说。这七步骤是:(1)研究特殊的现象;(2)研究一般的本质;(3)研究本质间的本质关系;(4)研究呈现方式;(5)研究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6)中止对现象存在的注意;(7)解释现象的意义。他还认为,同这些步骤相对应,有六种相互联系的现象学研究,即描述现象学、本质现象学、呈现现象学、构成现象学、还原现象学以及解释学现象学。

斯皮格尔伯格的其它主要着作包括:《价值论与实践哲学中的感觉与恰当基础》(1933)、《反相对主义》(1935)、《规律与习惯法则》(1935)、《普凡德尔的现象学》(1963)、《现象学方法的实质》(1966)、《研究现象学》(1975)等。

上一篇:斯科特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