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哲学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87页(1497字)

19世纪德国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重要哲学着作。

1843年在瑞士苏黎士和温特尔图出版。后经作者做较大修改的最后定稿本收入自编《全集》第2卷,于1846年出版。

民主德国舒芬豪威尔主编新版《费尔巴哈全集》依据最初文本,注明修改情况,列入第9卷由柏林科学院出版社1970年出第一版。中译本最早由柳若水译出,名《将来哲学的根本命运》,1934年在上海出版。

1955年三联书店王洪谦新译本。后收入商务印书馆《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1984年新版。

《未来哲学原理》最初为67节,修改后为65节。全书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31节以前,着重批判旧哲学和神学思辨,其中第1至16节主要批判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理性主义(作者往往称之为“泛神论”),第17至31节主要批判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作者在批判中概述了近代思想的历史进程,以说明新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部分为第32至67节,着重从正面阐述作者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者在“引言”中认为,全书的主旨在于通过对旧哲学和神学的双重批判,建立人本学,论述人的哲学的真理。

费尔巴哈认为,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和思想进程,就是把上帝现实化和人化,把神学转变和溶解为人本学。从丁·路德以来的新教以人性的基督为上帝,在实践上实现了上帝的人化。

新教实质上就是宗教的人本学。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则在理论上论证和溶解上帝,使哲学转变为人本学。费尔巴哈指出,新哲学从旧哲学产生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在于,黑格尔的理念或理性化的上帝要实在化,转化为现实。

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但真实的现实不能限制在理念的抽象思维的自身同一,它必须不仅是思维对象,而且是非思维对象,即感性事物。“思维是通过感性而证实的”,“因此理念的实在性就是感性,……感性才是理念的真理”。这就必然要求将感性事物当成它自身的主体,给感性事物“以绝对独立的,神圣的,第一性的,不是从理念中派生出来的意义”。

作为人的哲学的对象,“就是感性的存在,直观的存在,感觉的存在,爱的存在”,这是“真正的本体论证明”。由此,费尔巴哈宣称,人本学是“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

费尔巴哈把他的人本学定义为,“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Pysiologie)当作普遍的科学。”他断言,实在,理性的主体只是人。“人乃是理性的尺度。”新哲学是以整个个人的神圣性亦即真理性为根据的。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也只有以人为基础和主体时,才有意义。只要不把主体作为封闭的“绝对主体”,思维就可以达到存在,去认识自然的奥秘。

人,作为主体,并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而是有意识有理性的感性实体。“人在本质上是头脑和心”。但孤立的个别的人不具备人的本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没有脱离自然的特殊规定;人也只有在“我”和“你”的真正辩证法的对话中,通过“爱”证明自身的感性存在。因而人的本质只存在于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类的统一之中。

《未来哲学原理》是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最后建成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的标志。它对当时德国思想界,尤其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如《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50年代后,它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等流派中,越来越大地引起研究兴趣并产生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