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guǐ轨)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75页(556字)

①古代测日影方向及长度以定时刻之仪器,由晷针(表)、刻有时刻线之晷面组成。即“日规”。据《史记·司穰苴列传》记载:齐景公(前548—490在位)时,司马穰苴曾“立表下漏”、“仆表决漏”,可见春秋时代已有立表测影定时之法,是为日晷雏形;但用此法,每日只能得到正午(12时)一个时刻读数。此后经过改进,则白昼无论何时均能从日影求得时刻读数。日影投射于与赤道平行之平面者为赤道日晷,投射于地平面者称地平日晷。第一个明确可靠之日晷记载,为《隋书·天文志》所载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发明地平日晷“短影平仪”。清人梅文鼎《勿庵历算书目·日晷备考》云:“吾郡日晷依赤道斜安,实为唐制。”唐代赤道日晷缺乏佐证,可考记载始见于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2,该书记述其族人曾民瞻(字仲南)制作赤道日晷:“以木为规,四分其广而杀其一,状如缺月。书辰刻于其旁,为基以荐之,缺上而圆下,南高而北低。当规之中,植鍼以为表。表之两端,一指北极,一指南极。春分以后视北极之表,秋分以后视南极之表。……二分之日南北之表皆无影,独其侧有影,以其侧应赤道。”后人改木质缺圆晷面为石质整圆晷面,称“圆石欹晷”。日晷作为计时器名称,明末以后始流行。②圭表测得之太阳影长。后引伸指时刻。参见“圭表”。

上一篇:日食观测 下一篇:中山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