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297页(770字)

史书名。原称《太史公书》,魏晋时始称为《史记》,《隋书·经籍志》标立史部,以《史记》为正史之首,遂成定名。西汉迁撰。130篇(亦称130卷),记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余年史事,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所创纪传体,为后代撰史奉为正宗。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组成。“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其中《货殖列传》、《河渠书》、《平准书》等为经济专史,大量先秦及汉初百余年间之经济史料赖以保存;《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少数民族活动,为研究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之重要资料,弥足珍贵。另仿《左传》“君子曰”而为“太史公曰”,或褒贬人物,或贯通古今,首创序赞体史论,为后世史家竞相仿效。《史记》记事简明,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亦有很高地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后人注释影响最大者为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此即所谓“三家注”)。三书原本自各单行,至北宋时,始将其散列于正文之下,合为一编,以便检阅。清代钱大听《廿二史考异》、梁玉绳《史记志疑》、王念孙《读书杂志》、郭嵩焘《史记札记》等校补考订《史记》,亦颇精当。日本泷川资言(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搜罗宏富,足资参考。解放前,哈佛燕京学社编《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以及中华书局出版之《史记人名索引》,均为有用工具书。通行版本主要有百纳本、影印宋代黄善夫本,清代乾隆年间武英殿本、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张文校正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有新校点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