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353页(560字)
传统音韵学术语。即阴阳对转。指阴声韵与阳声韵互相转化。清代孔广森(1752—1786)首先提出,但在孔氏之前,戴震、段玉裁实已了悟此理。段玉裁提出“异平同入”(见《六书音韵表》),以第6部(蒸)与第1部(之)同入,第9部(东冬)与第3部(幽)同入,第10部(阳)与第5部(鱼)同入等,实已具阴声韵与阳声韵相配互通之理。戴震更明确阴声、阳声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答段若膺论韵》)。阴阳对转是语音历史演变结果,字音在一定条件下,其鼻音韵尾或辅音韵尾可能失落,无此种韵尾亦可能取得。在积存下来之文献材料中有所反映;在方言中亦有所反映,因为方言分歧能曲折反映历史演变。古籍中“亡”可通为“无”,《楚辞》中“莽”与“与”、“序”、“暮”押韵,即明显例证。孔广森不承认入声韵,入声韵包括在阴声韵中;而按阴、阳、入三分,则阴阳对转可理解为阴、阳、入三者互相转化。咽喉“咽”,《广韵》在“先”韵,“乌前切”,阳声韵;同一字又解作“哽咽”,在“屑”韵,“乌结切”,入声韵。以“肖”为声符之字,或为阴声韵,如“梢”,《说文·木部》“从木,肖声”,《广韵》在“肴”韵;或为入声韵,如“削”,《说文·刀部》“从刀,肖声”,《广韵》在“药”部。此亦明显例证。参见“阴声韵”、“入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