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612页(388字)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之哲学命题。王氏认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胡里胡涂“冥行妄作”,缺少“思维省察”,于此种人,须说一个“知”字;另一种人,只是“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于此种人,须说一个“行”字。“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传习录》)。王氏所谓“知”,乃是“致吾心之良知”;“行”,乃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其本体为“良知”。由此出发,则从根本上否定知与行之区别。“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文成公全书》卷1)知乃行,行乃知。王氏还认为,知是行之来源,行是知之结果。“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求得“知行合一”之途径是“理”。“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同上书,卷2)这种“知行合一”论,是一种主观唯心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