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672页(781字)
姓和氏合称。姓为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之称号,氏指由姓衍生之分支。古姓多从女旁字,如:姬、姜、姒、姚、嬴等姓。“姓”字,本身亦从女旁。此表明我祖先曾经历母系氏族社会制。周代姓氏制度与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密切联系。姓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分。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吴等国均姓“姬”,齐、申、许等国均姓“姜”,秦、徐等国均姓“嬴”,各为同姓;而鲁与齐国、秦与郑国等均为异姓,余类推;对天子或国君而言,异姓即庶姓。姓用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明贵贱,贵族有姓有氏,平民只称名。氏,或源于受封之国名,如:齐氏、宋氏;或源于受封之地名,如:赵氏(赵衰祖先封于赵城)、商氏(商鞅);或源于所居地名,如:东方氏、南郭氏;或源于祖先之谥号或字,如:文氏(周文王之支庶子孙)、季氏(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或源于官爵名称,如:王氏、侯氏、司马氏、司徒氏;或源于职业,如:巫氏、陶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待嫁女子,姓上冠以所出生国名或氏,如:齐姜、国姜;或加上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姬、叔姬。出嫁后,姓上冠以所自出之国名或氏,如:齐姜、国姜(国氏);嫁于国君,姓上冠以配偶国名,如:鲁姜、秦姬;嫁于卿大夫,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孔姬(孔圉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死后,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赢(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另外,妇女之称呼,还可于姓后加一“氏”字,如:姜氏、姬氏、嬴氏等。姓稳定不变,氏则可变,如:战国时代商鞅,本卫国人,称卫鞅或公孙鞅,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于“商”,故又称商鞅或商君,战国以后,逐渐以氏为姓。《史记》称汉高祖刘邦“姓刘氏”,称秦始皇“姓赵氏”。进而姓氏合而不分。于是,姓仍用以别婚姻,而明贵贱则以地望。参见“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