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962页(370字)

【生卒】:约前280—前233

【介绍】:

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共师事荀子。曾上书谏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发愤着书,成《孤愤》、《五蠹》、《说难》等10余万言。秦王政慕其名,邀使秦,为李斯、姚贾陷害,冤死秦狱。哲学上,发展荀子唯物主义,指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认识到普遍规律的“道”与事物特殊规律的“理”,均随具体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由此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观。他集前期法家学说之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强调法的施行,“不避大臣”,“不遗匹夫”。其为文严直峻切,议论透辟,切中要害,强调文章的实际功用,对后世重质轻文的文学理论有一定影响。着作有《韩非子》。参见“韩非子”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