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538页(866字)
1918—1920年苏俄政府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经济异常困难条件下被迫采取的经济政策。1918年夏苏俄四分之三的国土,主要产粮区和工业原料、燃料主要供应地被敌人占领,五分之二工厂被迫停工,通货膨胀,日用品奇缺,城市工人每天只能领到八分之一磅面包。1918年5月13日人民委员会颁布粮食专卖法令,严禁粮食私人贸易。1919年1月11日政府又颁布《关于在各产粮省份征集余粮和饲料交国家支配》的法令,按阶级原则,限期摊派征购,违者以敌人论处。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征购范围扩及肉、油及其他副产品。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包括口粮在内的几乎全部余粮,代之以贬值99.5%的纸币。1919—1920年间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使全国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在37,000家国有工厂中,有5,000家实为只雇佣几名工人的小作坊。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所属管理总局对企业实行直接领导,有权无偿调拔产品、原料和燃料。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贸易垄断法令。11月26日宣布对食糖、香烟、食盐、火柴、靴鞋、肥皂、茶叶、布匹实行国家垄断,严禁个人买卖。1920年又明令禁止各种小商贩活动。政府对居民粮食和日用品实行不同级别的实物定额配给制。工资实物部分到1920年底扩大到92.6%,货币、信贷、金融作用降到最低限度。由于后方劳动力奇缺,政府决定在全国普遍推行义务劳动制,规定凡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被迫实行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非常措施,随着时间的推延,特别是战争的逐步结束,显示出它在理论上的弊病和实践上的消极影响。1920年主要谷物产量比1917年减少三分之一,工业产量只有1917年的五分之一,3,300万人处于饥饿死亡线上,广大群众不满情绪滋长,出现严重政治经济危机。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仍在继续和扩大,并试图以此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以及市场机能的作用而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