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书籍:简明历史事件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25 10:00:13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178页(1092字)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当权派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保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政府中逐渐形成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洋务派。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和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且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西方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起初人数不多,但其势力与日俱增。

朝中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訢、文祥等,地方有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他们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政治集团,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最大。洋务运动内容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主要是以“自强”新政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它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并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寓强于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光绪十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同时,因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因而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从而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

但洋务运动毕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刺激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