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林罗山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3页(1682字)

【生卒】:1583—1657

【介绍】: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学家。名信胜,又名忠,字子倍,通称又三郎,号罗山。京都人。罗山自幼喜读书,博闻强记。深得宿僧推重,欲劝其出家,被罗山拒绝。《先哲丛谈》述其事曰:“年十四,寓建仁寺读书,时宿僧有才学者,亦皆屈而问学,遂以为此人入佛,则必当为善知识,皆劝以出家,罗山不可。僧请京尹前田玄以强之父信时,信时曰唯儿所好。罗山愈不可,意去归家,不再入寺门。”年18,始读朱子集注,必诚服之,言六经要旨尽在程朱。1604年,与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藤原惺窝争论之后,遂拜惺窝为师。后被德川幕府聘用,历任家康、秀忠、家光、家纲四代将军的幕僚。曾参与了幕府文教政策的制订,在朱子学成为德川幕府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罗山的主要着作有:《本朝编年录》、《三德抄》、《神道传授》、《本朝神社考》等。全部着作由儿子鹅峰编辑为《林罗山先生文集》,多达150卷。在思想上,罗山发展了日本的朱子学,把老师惺窝的停留在修身齐家上的朱学,提升为治国平天下的朱学。承继朱子理本论,主张万物由理气构成,但理具有本原性。同时他也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比如他说:“理气一而二,二而一,此宋儒之意也。然阳明子曰:‘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由是思之,则彼有支离之病,由后学起,则右之二语不可舍此而取彼也。要之归乎一而已矣,惟心之谓乎?”罗山还主张神儒合一,曾说:“本朝神道是王道,王道是儒道,固无差等。所谓唯一宗源,理当心地,最当尽意。”此外,罗山则力排佛教与耶教。指出佛教遗弃人伦,干涉政事,浪费资财,罪大恶极。认为耶教神创说荒诞不稽,固不可信。在人学方面,罗山的观点有,指出人本活物,不能外人伦而别求其道。强调敬在修养中的作用。提倡忠孝和大义名分,严君臣上下之别。

(1)人本活物 罗山以儒学为宗,提出了“人本活物”的命题。在他看来,人是活生生的动物,不是混沌和槁木。人的活动不是随意的,是遵循着道而行的,此道即是人伦规范,离开人伦(君臣、父子、男女、兄弟、朋友)规范(仁义礼智信),别无所谓道。但是,异学却舍人伦而别求所谓道。罗山对老子之道和佛教的虚幻之道提出了批评。他说:“李耳曰:‘道可道非常道’,其所谓道者,言清净无为也,言天地未分也。夫人生乎今之世,不可为上古之无事,而况何以置此身于天地未判之先乎?若以天地为譬喻,以混沌未开为不起一念,则一息未断之间,何以不起一念乎?人本活物也,争与枯骸似欤!蒙叟之槁木死灰及柴立之说,亦如是异端之言语也。”又说:“浮屠氏以山河大地为假,人伦为幻妄,遂绝灭义理,有罪于我道。故曰事君必忠,事父必孝,彼去君臣弃父子以求道,我未闻君父之外别有所谓道也。”他断言,“夫道者教人伦而已。”在他看来,伦理而外,别无有道。老子主张出世间,云游方外,但是,舍人伦而求虚无寂灭,实在是没有道理的。

(2)主敬 罗山继承宋儒敬的思想,强调敬在人格修养中的作用。他曾专门写作了《敬义说》。《敬说》,阐释敬的理论。在他看来,圣学的根本即在于敬。他在《敬说》中说:“敬者圣学之要也。”他还把敬与心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认为人心本虚,应物无迹,因而易于逐于外而不知返。而敬则为心之主宰,使心归于一。正如罗山说:“此心虚而无迹,故难存而易亡,唯敬则斯存。”“心为宅,神为主,敬亦为一心之主宰,故有敬则神来格。若无敬则亡本心,故为空宅。神何为来止乎?唯敬乎!敬所以合于神明也。”

(3)忠孝论 罗山受孔孟忠孝观的影响,把忠孝提高到道的高度,认为身体肤发为父母之遗体,珍爱之而不敢毁伤、即是孝之始。但与保护身体相比,追求义则更为可贵,“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就说明了这一点。忠孝也是如此。罗山指出,身体为载道之物,而忠孝即为道,为了忠为了孝即便舍弃自己的生命亦应在所不惜。相反,舍忠孝而取生,丧义而苟活,其生其活与行尸走肉无异,这是极可悲的。

上一篇:中岩圆月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