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大盐平八郎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47页(1829字)

【生卒】:1793—1837

【介绍】:

江户时代后期的阳明学家。名后素,字子起,号中斋。因所居书屋名洗心洞,又号洗心洞主人。通称平八朗。阿波人。幼年丧母,由大阪的养祖父大盐成余养育成人。后祖父退隐,接替祖父任“町奉行所”见习“与力”。又赴江户林述斋家塾修儒学,精心刻苦。闲暇习武,尤以枪术,功夫颇深。因养祖父病世,回大阪复任“与力”。继又被提升为吟味役。奉职期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敢于触动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同许多罪恶行径作斗争,深得民心。1830年,辞去官职,专心学术,教授门徒。1837年,发生大饥馑。灾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平八郎求富商和町奉行设法赈济穷民。无效,乃变卖自家一切藏书,以救民灾。最后,秘密组织大阪贫民和近郊农民举行起义。旋即失败,被围不能出,与义子一起引火自焚,其主要着作有《古本〈大学〉刮目》、《洗心洞札记》、《儒门空虚聚语》、《增补〈孝经〉汇注》等。在哲学思想上,平八郎信奉阳明学,是日本阳明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学习古本《大学》、《传习録》,加之亲身体验,证悟阳明致良知说。自称由致良知说引出“太虚”说。认为道就是太虚。太虚亦即理气合一。万物尽在太虚之中。又认为天就是心,心外无物,无理,无事。天与心与太虚三者名异而实同。其人学思想是,以太虚为人生最高目标,提出心归太虚说,即要求通过致良知,复明心之本体太虚。主张性善论,但又认为心体无善无恶,善恶乃人生以后之事,接受张载的“气质之性”说。以孝为道德的根本,把仁义礼智都包括在孝之中,希望能通过孝达到己修家安国定天下平。

(1)心归太虚说 在平八郎看来,心之本体与太虚体无异,有曰:“口吐太虚容世界,太虚入口也为心;心与太虚原一物,人能尽道岂唯今。”既然心与太虚本无异,何以又有心归太虚之说呢?平八郎指出,心与太虚本无异,是说心之本体与太虚无异,但人为阴阳之变,有情有欲,而情欲就容易阻塞心之本体,使心非虚。那么,如何使自己的心归太虚呢?平八郎说:“心归乎太虚,自诚意慎独入焉。”“心归乎太虚,非他,去人欲存天理,乃太虚也。”而这也就人生为学的切实功夫。平八郎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看他是否学习太虚之德之用。不学则漆漆黑如长夜,与非人无异。只有学,率其太虚之德以行之,才能称得上为人。圣人之有高的境界,就是因为圣人彻始彻终,一太虚而已。有人问道太虚是一个什么样的气象,平八郎指出,天则仰视,即为太虚。说太虚难言,是没有看到的缘故。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就是太虚之气象。

(2)心体无善恶 在平八郎那里,孟子的性善论得到了肯定。他把良知与性善同视,指出良知人人具有,如地中水本来就有。孟子看到了这一点,提出性善。而荀子只看到致良知之难,遂谓性恶。他说:“良知各具有焉,如地中水本无不有,致之之难,如逆水行舟,情则退而不进,荀子睹致之之难,遂谓情恶。孟子见无不有,断谓性善。夫难致之难,然无不有,则本来之性固善也已矣。故性善之说,冠于万世,确忽其不可易者也。”但有善就有恶,善本善,而不去致善,善性就不能发挥出来,就会有恶。怎么致善,平八郎说,致善就是去恶。在主张性善论的同时,平八郎接受了王学“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说法。他指出:“无善无恶心之体也,故君子致知格物,以为乎其体,便是太虚,”“夫心体天也,天者太虚也,太虚无善恶之可名”。但人为阴阳之身,善恶乃阴阳之变,因而人仍不能免于善恶的消长。这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人的气质之性,其中有善有恶。而变化气质,就是要回复天地之性,回到无善无恶的心之体。

(3)孝本论 与其它日本儒学家一样,平八郎也认为仁义礼智是人要具有的道德。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八郎受中江藤树“全心孝法”和太宰春台尊《孝经》的影响,把孝提高到道德的最高位置,以为在所有的道德要目中。孝为根本,“夫孝也者,德之至,道之要。”仁义礼智都包括在孝中。他指出,天经地义民行,其教得以成,其政得以治,是孝中之事;而博爱,德义,敬让,礼乐,好恶等,也都是孝之一德。孝既然为万善之本,而不孝也即为万恶之源。因而孝与不孝,人不得不慎。尽孝,孝于谁呢?平八郎说,既要孝父母,又要孝于君。他指出要真正做致孝,就要使心归于太虚。否则,其孝或不得自始自终,或流为虚伪之孝。

上一篇:佐藤一斋 下一篇:佐久间象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