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斯多亚派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33页(2981字)

【生卒】:前4—2世纪

【介绍】:

斯多亚派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2世纪下半叶,前后达500年之久,盛行于欧亚非三大陆。大致可分为希腊化时期和罗帝国时期两个阶段。早期的斯多亚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西提厄姆的芝诺(前336—前264)、克林赛斯(前331—前232)、克利西帕斯(约前282—前206)、巴比仑的第欧根尼(前240—前152)、波赛都尼亚斯(约前135—前51)。这些早期代表人物的着作存在极少,其主要思想见于《名哲言行录》第七卷。通过巴内修(约前180—前110)和其门徒,斯多亚派的思想传入罗马。晚期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有塞涅卡(约前3—65)、埃庇克泰德(约50—138)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 180)。晚期这些代表人物的着作留世较多,比如塞涅卡的《致留基波的道德书信》、《论愤怒》、《论仁慈》、《论幸福生活》、《论怡然自乐的生活》;埃庇克泰德的《道德论集》、《格言集》;安东尼的《沉思录》等。

这一派的创始人芝诺出生于塞浦路斯岛,曾就学于苏格拉底的学生、犬儒派的克拉底和麦加拉派的斯第尔波等人门下。同时广泛涉猎了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并深受其影响,后来独立讲学于雅典的公共建筑画廊(stoa),故被称为斯多亚派。

斯多亚派的哲学思想比较复杂。总的来看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大杂烩。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性,认为自然万物是有组织有系统并不断运动的活生生的东西。接受了亚里士多德个别物体是第一实体的思想,但他们又宣称万物都是有形体的,不但个别事物如此,就是神与人的灵魂也有形体,因而神与人的灵魂也是真实的存在。他们把火看成万物的始基,但又认为上帝就是原始的火,是有创造力的火,是积极能动的,它渗透到惰性的质料中去发挥作用,于是形成万物。原始的火是宇宙的原动力,是生成变化的源泉,同时又是合理性的、合目的的,因而宇宙是一个合目的、有秩序的和谐体系。原始的火又叫逻各斯。宇宙的发展是循环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的被必然性所支配,这种必然性就是“命运”。

(1)人是小宇宙 人是大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宇宙是由神圣的火产生的,人是神圣的火飞出来的一个火花。因而人的本性是宇宙普遍本性的一部分。宇宙的本性是理性,作为小宇宙的人的本性也是理性。

(2)人应顺应本性(自然)而生活 本性就是自然。早期的斯多亚派着重于宇宙的本性,晚期的斯多亚派着重于人的本性。他们的格言是“顺应本性(自然)而生活”。他们认为,人不仅要顺从自己的本性,更重要的是顺从宇宙的本性,即普遍的本性。宇宙的本性是理性,作为小宇宙的人,其本性也是理性。人顺应理性,就会导致美德,美德与善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生活,这种生活即幸福的生活。顺应理性,也是服从上帝的意志,服从命运,不做为上帝的意志所禁止的事。晚期斯多亚派讲的本性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比如塞涅卡说“可以把神称之为本性吗?这不违背真理,因为一切都从神中产生,我们依赖它的气息而生存。可以把神叫做世界吗?不错,因为神是一个整体”。晚期斯多亚派更多的是用“神”,“理性”,“上帝”来代替自然本性。由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正如自然的本性不在于其物质性而在于其神和理性一样,人的本性也不在于肉体、感觉而在于人享有理性这一神圣的火花。“什么是人身上最好的东西?理性。人由于有理性才超越动物,并与神相齐”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所具有的首要欲向是自我保存,而人的本性则在于与自然合一的理性,因此,过有理性的生活才合乎人的本性。

(3)爱人如爱己 上帝使宇宙具有必然的秩序。对人来说,这种秩序就是“注定的命运”。人作为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部分密切联系着,对整体有利的事,对部分也不会有害。对于按神意注定要发生的事,人都要欣然接受,因为这都是有利于宇宙整体的健康和幸福的。既然宇宙的一切都是神安排好了的,人就不仅要高兴地去做有利整体的事,而且还要爱护自己的同胞,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兄弟。因为他们也是命定了要和我们在一起生活的。即使对那些犯了错误甚至犯了罪的人,也不要恼他们,而要同情他们,宽恕他们,爱他们。因为这些人的本性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大家有同一的血缘关系,共同分享着神性。他们的错误和犯罪也不会伤害我,因为没有人能把丑的东西强加于我。人是为合作而生的。象脚、手、眼、上下牙齿一样。决不能对那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人发怒,不能恨他们。”彼此敌对是违反本性的”。仁慈友爱是人的本性。人是为爱和仁慈而被造出来的。人做一件仁爱的事或对公益有所推进,并不是为了得到报偿,而是在履行他生存的义务,就如长眼是为了看东西,长脚是为了走路一样。总而言之,“要爱人类,听从上帝”。要对尘世事物采取淡漠的态度,从注重个人利益转向注重尽社会义务。不要为功名利禄所吸引,也不要被痛苦吓倒。因为这些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卑污、易灭的。真正的人生不应到财富名誉里去寻找,而要在探索人的本性中去寻找。归根到底,对人友善,对神服从,便是符合本性的生活,是真正的善。

(4)克制情欲而达至善 既然人的本性是理性,幸福的生活是照本性而生活,所以人的道德生活的内容就在于排除肉体的感觉情绪,克制欲望,寻求高尚的理性生活。可以看出,斯多亚派继承了犬儒派的禁欲主义,极力反对当时风行于希腊的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人的感情与欲望是人心灵中一种病态,因而,只有排除个人自我满足的情感与欲望,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圆满和心灵的和谐,否则就没有德性可言。道德是心灵的情态,永远和谐。人必须为道德而求道德。为恐惧、希望或外在压力下面做有德的事,并不是道德。自然的本身只给我们求善的欲望,以达与自然相一致。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至善之域。埃庇克泰德说,“对于有理性的人来说,肉体毫无价值”“因此,把由于理性而没有任何情欲,没有任何恐惧的人,叫做幸福的人。”在斯多亚派看来,要做到克欲求善,第一要有智慧,对自我本性要有真正的认识;第二是在生活中乐于节制,顺从命运;第三,以静制动,即以精神上的无动于衷,求得心灵上的和谐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不动心境界。在论述克欲求善时,斯多亚派在西方伦理学说史上,第一次提出义务的范畴,并把它与求善的道德理想结合起来。义务就是依本性去追求至善生活所必须履行的行为。这是一种理性的法则,即以理性克制个人的欲望。人的共同本性是自觉地履行义务,即克欲至善的实践。

(5)人应当服从整体的利益。理性是人人共有的,它会告诉我们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既然每个人都是大同世界的一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仁爱的责任,同一普遍的理性支配着每一个人,使他们自觉地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自觉地服从整体的利益,为整体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如此,他才算尽到最大的道德义务,获得人生最大的价值与幸福。换言之,只有实现了普遍的善,才能完善自我的道德本性。

上一篇:亚里士多德 下一篇:伊壁鸠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