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伯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72页(886字)
【生卒】:1688—1744
【介绍】:
18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诗人。出生于信奉天主教的一个商人家庭。幼年患病,健康受损,从此家居读书。16岁开始写诗,23岁发表诗篇《批评论》,在文坛赢得较大声誉,并与着名作家斯威夫特、艾迪生等人交往。终生写诗并翻译古典作品,着译颇丰,其中最有名的是《批评论》和哲理诗《论人》(1733—1734)。蒲伯是资产阶级志得意满的代言人,他的名句“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哲学信念。他的哲学以及人学思想直接来自波林布鲁克,属于沙甫慈伯利派。他崇尚理性,认为人的理性能够调解社会矛盾,但又认为情感和理性二者不可偏废。
(1)自私与理性 蒲伯认为,人有两种支配人性的天然能力:自我爱和理性,前者“使行为发动”,后者“把行为克制”。人若没有自我爱,就没有行为的动力;但行为若没有理性节制,就达不到目的。他认为自我爱和理性的善恶不在于它们自身,而取决于人们运用它们得当与否,运用得当则为善,反之则为恶。至于二者追求的目的则只有一个:厌恶痛苦,喜爱快乐。蒲伯把自我爱的不同方面总称为“情”,认为情本属于自私,但如果它出于正途,也可以隶属于理性的名下,受理性的照顾。情有了理性的帮助,就可以追求高尚的目标,提高自己的身分,取得美德的称号。
(2)爱是贯串宇宙的原则 蒲伯认为,自我爱犹如锁链,它在理性的协调和指导下,直接把世界的“大大小小、高高下下,贯串联络”。他说,上帝并非只为一个人谋福利,而是按照被造各物的性质,给以全体幸福,因此一开始就有永恒的秩序,使物与物相结合,人与人相联系。蒲伯认为,自我爱使一个人把权力财富弄到手,但一人所爱之物,也为人人所欲,人人反对独占,合力守护所欲的东西,社会正义便得以维系。他还认为,人的心灵有两种动机,一为个人自己,一为大众全体,上帝既使两者成立,也就使爱自我和爱社会合二为一。蒲伯的人学思想为后来卢梭、爱尔维修的自然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