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11页(1177字)
【生卒】:1929—
【介绍】:
捷克作家。1929年4月1日生于捷克布尔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音乐研究工作者。年轻时当过工人、爵士乐手。毕业于布拉格音乐学院电影系。曾在布拉格担任文学教员。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出版的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和《独白》主要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怀疑。1955年根据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作家伏契克的长篇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的内容,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最后一个五月》,生动展现了主人公英雄主义的心理基础。六十年代起,昆德拉转向小说创作。1965年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于1967年发表后,很快被译成欧洲主要文字以及日语和希伯来语,昆德拉的名字开始为世界瞩目。昆德拉曾是捷克作家协会机关刊物《文学报》的领导人之一,1967年,捷克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后,受到党内审查处分。1968年,苏联坦克占领布拉格之后,昆德拉被开除出党。1975年移居法国,由于他文学声誉日益增高,法国总统后来特别授予他法国公民权。昆德拉潜心于小说创作,多次获得各项国际文学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可笑的爱》;长篇小说《生活在远方》、《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和忘却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昆德拉的作品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本人强调文学的国际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人类。他由政治走向哲学,由强权批判走向人性批判,他认为人同权力的斗争是记忆同忘却的斗争,而忘却是人类道德的堕落。
(1)论生活 昆德拉认为,生活是不能重复的,尼采的“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的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都只具有一次性;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是永远不会成为演出的初排,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来比较所有选择的好坏优劣,来比较不同生活的意义。但昆德拉认为,“永劫回归”的观念隐含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一回事,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只能凭借回想的依稀微光来解释一切。昆德拉说,实际生活中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生活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他认为,人类的生活,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都可笑地被允许了。但昆德拉还说,记忆还是会纳入生活中,记忆与忘却的斗争,是人类争取生活意义的手段。
(2)论媚俗 昆德拉认为,只要留心公众的存在,就免不了媚俗,生活中更多的人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人,讨好公众。他说,不论我们鄙视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既然要媚俗,人们就会去确认大家喜欢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在那个既定的模式思维之中。昆德拉说,人的命运就在于,他反对媚俗而又无法根除媚俗,人类无法选择的历史又正在被确实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