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盐铁论》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69页(1693字)

西汉桓宽撰。此书是根据当时西汉政府召开的一次盐铁会议的记录编纂而成。恒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人。治《公春秋》,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汉书》无传,行事不详,只是在卷六十六的《传赞》中称其“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亦欲以究治礼,成一家之法”。这道明了《盐铁论》的主旨。盐铁之议起自汉昭帝始元年间,《汉书·车千秋传》:“始元六年(前81),诏郡国举贤良文学士,问以民所疾苦,于是盐铁之议起焉。”所谓盐铁之议,就是讨论有关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财政经济政策的问题。与会者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是贤良文学,主张国家放弃官营,务本抑末,不与天下之民争利,以便于教化之兴。一派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主张加强官营,以便国家增加积累,安边境,制四夷。会议内容有对话和对策两部分,《盐铁论》乃是对原记录的“推衍”。由于桓宽明显站在贤良文学一边,故贤良文学之论遂成为该书之正题,并且也只有他们的议论才从正面接触到“人学”(本文所引原文,均为贤良文学的主张)。《盐铁论》认为,生物之中人最为贵,所以,天生万物以奉人之用;人主之爱人,亦以顺天,所谓“闻以六畜禽兽养人,未闻以所养害人也”。因此,它主张王者应为民父母,不畜聚财物,而是下藏于民,无论丰耗美恶,均应与民共之,因为,“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它进而主张,治乱之道不在于民,而在于风俗。认为,文王兴而民好善,幽王兴而民好暴,这不在于民性不同,而是风俗使然。为此,它强调法律应缘人性而制,不应故意设罪以陷人。治狱之本,在于人的动机,所谓“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对于普通人,国家的做法应是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显然,《盐铁论》所反映的重民思想是很强烈的。《盐铁论》共十二卷,六十篇,近刊有王利器的《盐铁论校注》和非百的《盐铁论简注》等。

(1)论天人关系 《盐铁论》强调人法天,人法自然。它认为春夏万物生长,圣人象之而为令:秋冬杀藏,圣人则之而为法。它又坚持天人相副之说,认为在人而言有父生之,子养之,母成之,子藏之;在天而有春生、夏长、秋成、冬藏;而在人伦则有仁、德、义、礼。它也坚持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天灾之证,祯祥之应,犹施与之望报,各以其类及”。所以,好行善者,天助以福,这就是符端;好行恶者,天报以祸,这就是妖灾。就君臣而言,君尊臣卑,君阳臣阴。如果臣不臣,则阴阳不调,日月有变。政教不均则水旱不以时,这也是灾异之应。它的结论是,星列于天而人象其行。恒星好比公卿,行星犹如万民,恒星正则行星齐,恒星乱则行星坠矣。《盐铁论》的天人之论,几近转述前人之学,无甚创新。

(2)贱利重义 《盐铁论》的义利观是典型儒家观点。它认为治乱在于风俗,风俗则有赖于道德教化,而道德教化的关键却在于抑制末利而开导仁义,不示民以利。导民以德使民情谆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菲薄。故主张以礼义防民之欲。如果先利而后义,则会使人夺取不厌。如果不义而富,就不会有仁者可言。所以,《盐铁论》断言:“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君子义然后取,坚持不以利累己,反对违义而妄取。“君子求义,非苟富也”。《盐铁论》的义利观,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坚持以义主利,具有相对激进的倾向。

(3)事君不忠不孝之大 《盐铁论》重视道德教化,对孝也子以了充分的注意。它坚持传统的观点,认为孝之有三: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也就是说,孝的关键是以礼养亲,而不是以食养亲。比如,曾子、闵子对父母亲无卿相之养,却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却有不能事父母之累。因此,“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孝之至者,一方面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另一方面,闺门之内尽孝,闺门之外尽悌,朋友之道尽悌,最重要的是,事君尽忠。《盐铁论》的孝论,依然把孝的政治意义摆在首位,并把“孝”与“忠”联系起来,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宗法观念的传统。

上一篇:韩婴 下一篇:刘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