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婴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68页(1704字)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汉代经学家,思想家。燕人。汉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官至常山太傅。汉初,讲授《诗经》者有鲁、齐、韩三家,后均被列为学官,韩诗一派的创立者即韩婴。韩氏亦以《易》授人,但传于外的只是《诗》。武帝时,韩氏曾与董仲舒在帝前论争,“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韩氏生卒年不详,大抵与董仲舒为同时代人。韩氏的人学思想主要是强调人事的作用。至于人本身,则认为人无礼则不生,“在人者莫明乎礼义”。因此,他虽以为人之性善,以为天之生人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但如得不到圣人扶携,内部充实以道,就不会成为君子,韩氏的人学思想,深受荀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韩诗外传》还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史料。其近刊本有许维遹的《韩诗外传集释》。
(1)万物有灾,人妖可畏 韩婴的天人关系论虽有独特见解,但论述并不畅达。他首先肯定人之命在天,人所受者乃天之命,所以,追寻天命之原便不会惑于祸福。天命有种种显示,所谓“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国无道之时便会有飘雨厉疾,暴雨折木,人民多生疾病,五谷严重歉收。他还认为,妖祥为祸福之先兆,但是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来。无论天象或自然现象如何显现人事,只要人能把握自己的行为,结果亦会是人之所愿。正是在此基础上,韩氏又认为,自然界之怪现象,乃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这是任何时代都有过的。但是,只要上明政平,有多少怪现象都不应畏惧。“万物之有灾,人妖最可畏”。人妖就是人间的悖乱行为,比如,枯耕伤稼,政险失民,寇贼并起,礼义不修等。总之,万物之怪,可以弃而不治,但礼义道德,却须切磋而不舍,因为人事才是祸福或成败的关键。
(2)养气治性 韩婴认为人之贵莫如气。人得气则生,失气则死。气不可求之于外,只可求之于内,所以,治气者必养性、养心。养性的首要之点是忘我,不以我为主,所谓“灭迹于人,能随天地自然,能达到忘家、忘身的程度,才可以养身和养志,而只有善辨于此,才可寿比彭祖。治气养心之术的另一关键是受礼的约束。礼的作用是使人不以物害性。圣人之性缘礼而不迷。人有六情,耳、鼻、口、目、身、衣,莫不欲好而憎恶。此六情,全失之则乱,尽从之亦乱。而“礼者,则天地之体,因人之情为人节文者也”,圣人因人之情以礼节之,从人之欲而以义制之,使情欲不得过度,以达到心术治,思虑得,怒喜时,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这种能自养的境界,亦应被善为政者所遵循。所谓善为政者,“循情性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际”。可见,治气养性之术,亦是着眼于天人关系的。
(3)论福祸荣辱 韩婴认为,“福生于无为,而祸生于多欲”,福祸的根本在于求利和求福,以至于利转为害,福变为祸。因此,只有不求利者才会无害,不求福者才会无祸。真正的求福者与利无关,而是只求为善。因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为善者又会得到尊荣,而作为士,深感耻辱的不是卑贱贫穷,而是忠、信、廉之不与,义之不立,名之不显,所以才有杀身以遂其行。这并不是说士就是喜欢死而厌恶生,或是喜欢贫贱而厌恶富贵,而是尊从了更有价值的原则。韩婴对福祸荣辱以及生死义利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儒家的。
(4)论孝 韩婴对“孝”的论述,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也赞成某些传统的孝论,比如为人臣不忠即为人子不孝,比如子为亲隐,虽有害于义,而法在其中等等。但是,韩氏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这是做人父之道;而为人君者,若不知孝顺,则不能指望民之返本。在君与亲的关系中,他认为,可与君,不可与父,孝子不为;可与父,不可与君,孝子也不为,这说明君与父之间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然而,韩氏的孝论亦有矛盾之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家贫养亲,不择官而仕”;另一个方面又主张,孝子之事亲,“不义之物,不入于馆”。这种矛盾,反映韩婴对儒家“孝”、“义”观念的统一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