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曹操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83页(2368字)

【生卒】:155—220

【介绍】: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无神论者。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早年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济南相等。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为太祖武帝。善兵法,曾注《孙子》,行于世。又擅常文学。今存乐府20余首,气魄沉雄,慷慨悲壮。思想上,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主张“禁妖祥之言”,“除奸邪鬼神之事”。认为天地间当以人为贵,贵人是执政的准则。承认先天客观条件对人事的影响,但更重视人的能动作用,提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的命题。在用人方针上,推行“唯才是举”,主张“取士勿废偏短”,“举贤勿拘品行”,对汉魏之际人物品评有很大影响。

(1)天地间人为贵 曹操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先秦,孟子就以天时、地利、人和并称,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易传·系辞》以天道、人道、地道为三才。曹操“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是先秦重视人的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与两汉谶纬神学是直接对立的。曹操在《秋胡行》诗中讲道:“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曹操以人为贵,乃在于重视人的智慧和力量。有智慧便可以“因时制利”,“因敌变化,取胜若神”。《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曹操与袁绍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贵人的思想是其执政的理论基础。”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在这个基础上,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曹操反命定论的观点。盈缩意为有余与不足,常引伸为伸屈、长短、进退、寿夭等意。曹操认为,人事的盈缩,既有一定的先天条件,也离不开后天人的能动性。如就人的生命讲,不可能有长生不死,“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这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但并不是说人的寿夭就完全被客观所决定,“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保养得当,即可益寿延年。就军事而言,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很多,其中既有客观的条件,如天时、地利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人和。曹操认为,如果能“因敌变化”,则“取胜如神”。所以他说:“兵无常势,盈缩随敌”。如果完全依赖外在条件,忽视人的能动性,便会造成不利和失败。“汤武之王,岂同上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曹操“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的思想,既重视了先天条件,又强调人的能动性,较好地解决了尊重客观性和发挥能动性的矛盾问题。

(3)性不信天命之事 曹操的无神论命题。两汉之际,谶纬迷信盛行,“天人感应”的天命观是官方哲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明确声称自己“性不信天命之事”,主张“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与谶纬迷信作斗争。《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载:“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曹操)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孙子·用间篇》讲:“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对此曹操注曰:“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也,不可以事数度也。因人也”。曹操“性不信天命之事”的思想对其政治和军事活动有很大影响:在军事上“因时制利”,在政治上“唯才是举”,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魄力。

(4)唯才是举 曹操人才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汉代,品评人物,选拔官吏主要以德行为标准。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所谓“察举”、“征辟”逐渐被少数人所垄断,并被利用以扩展各自的势力。因而,到东汉后期便普遍出现了“以族举德”,“以位名贤”的弊端,造成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为”的腐败现象。为此,徐干曾指出:“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徒营已治私,求势逐利而已。”针对这种以虚伪的、沽名钓誉的仁孝德行为标准的选举方法,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主张。认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主张对于有才的人,即使有所偏短,亦不可因此而废置不用。曹操还主张要打破远近、亲疏、贫富的界限,不拘一格选拔良才。甚至对于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亦要不计前嫌,充分发挥其才能。曹操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事例,说明在天下未定之时,选拔任用有才之人的必要性。如:陈平负“盗嫂受金”的污名,韩信有“胯下之辱”,“见笑之耻”,然“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伊挚、傅说皆出于贱人,而伊挚辅助商汤灭夏建殷,傅说为商王武丁用以为相。吴起“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可谓不仁不孝,“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管仲,桓公之贼也”,而齐桓公“用之以兴”。曹操认为,诸如这样的有才之人,皆可得而用之。只有把各种人才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做到“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由于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所以在他周围集聚了较多的人才。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在豪强竞雄的时代,曹操这种用人方针对于其扩大势力,最终取得统治权,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同时,曹操的这个主张,对汉魏之际人物品评、人才的流动以至人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上一篇:魏晋人学 下一篇:刘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