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道生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403页(964字)
【生卒】:364—434
【介绍】:
南朝佛教思想家。俗姓魏,钜鹿(今河北省平乡县)人,寓居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家世仕族。幼而颖悟,从沙门法汰出家修业。初住龙光寺,隆安(397—401)中入庐山,幽栖七年。钻仰群经,万里随法,以求其志。后游长安,受业鸠摩罗什。义熙(405—418)中南归。后为宋太祖文皇所重。元嘉十一年(434)冬十一月于庐山精舍开座说法,圆于法座将毕。道生主张“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批评人们滞于经文,反不见经义。他还主张善不受极、顿悟成佛。由于他的孤明先发,多受守文之徒嫌嫉,而旧学的之为邪说,讥愤兹甚。然道生正容而对、坚持己见。后新经译出,颇能证明他的见解。在人学思想方面,道生首先肯定,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有佛性。即使是佛教所称的极恶之人“一阐提”,亦有佛性。原因是,“一阐提”也是众生之类,禀气二仪,皆是涅槃正因,竺道生自着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佛无净土论》等,又广注经典,如《涅槃经集解》,《维谋经集解》等。
(1)佛性本有说 竺道生不满意当时佛学界关于佛性的保守观点,认为佛性“本有”。就是说,人们用不着,也不应当到现实世界之外去觅求涅槃境界,佛性内在地、先天地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甚至罪大恶极的“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他在《维摩经注》中说:“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远更求之也。斯在生死事中、即用其为实悟矣。苟在其事,而变其实为悟始者,忌非佛之萌芽起于生死事哉?其悟既长,其事必巧,不亦是种之义乎?所以始于有身,终至一切烦恼者,以明理转扶疏,至结大实也。”竺道生的佛性本有说对中国佛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顿悟成佛说 竺道生从佛性本有的论点,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成佛的步骤,不需要累世修行,积累功德,而只需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在他看来,佛性是一种极端神秘的境界,靠常人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思维都不能体认、把握。要认识和把握佛性,唯一的方法是“悟”。所谓“悟”是某种对确有所见的深刻信仰的理解;而听来、学来的知识仅仅是“信”。“信”不能认识佛性,仅仅是达到最后的“悟”的一种手段。可见,所谓“悟”实质上是一种宗教神秘主义的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