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李达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539页(4135字)

【生卒】:1890—1966

【介绍】: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号鹤鸣,湖南零陵人。出身于佃农家庭。1905年入永州中学。1909年考入京师优级师范。赴京途中,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满腔悲愤,立志学好科学知识,复兴祖国。1913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师范。苏联十月革命爆发后,对十月革命产生了热烈的向往。1918年回国,与许德珩等共同发动反对段祺瑞政府的学生示威运动;失败后再赴日本,放弃原来的学习,全力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1920年复回国,参加筹建中国共产党,主编《共产党》月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论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党中央宣传主任。1921年9月,主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着作。1923年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主编《新时代》杂志,培养了湖南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1926—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及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代理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他长期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担任大学教授,先后任教于上海法政学校、暨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朝阳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校。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解聘、搜捕、毒打等种种迫害,始终坚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撰写了大量颇有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着作。同时,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民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李达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人的问题,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如关于人性问题,劳工神圣,女子解放,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努力。

(1)人是社会性动物 李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与其他动物的社会性有相同之点,更有本质区别。他认为,人的社会性与动物的社会性相同之处在于,其“营社会生活之根本原动力,实由于各个体保存自身与繁殖种族之本能”,即出于生存欲之强制”。人的社会性与动物的社会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现“个体保存自身与繁殖种族之本能”,即满足“生存欲”之手段的不同。动物社会是自然的产物,动物完全是任凭自然,因为“动物之生产,全仗自然所赋予之器官”,“动物之发达,纯系于自身所有器官之进化”,“不能以自身之意识的行为促进之”。而人类则不然。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的社会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都是自己创造的。“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者无他,器具之制造是也。”只有人才能制造工具,从而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社会,“故人类社会超出动物社会以后,支配动物社会之法则不能适于人类社会”。由于能够制造工具,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就成为创造性活动,从而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发达;语言和思维又反过来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这就不仅使人类的社会性本能,也使生存生殖性本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又区别于动物仅靠肉体冲动直接发生行为。人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需要,又通过各种创造活动来满足这些需要,所以,人类的社会性需要及实现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随着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2)论人类的本性 李达认为,人类的本性不是善,也不是恶。人类是高等的物质的生存形态。“所谓人类的本性,乃是人类之内在的、永久的自求保持并改进其物质生存形态的倾向”。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的物质生存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人的本性在其行为上之具体的表现,因其所生存的历史的社会的环境之不同而异其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人的本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在原始社会,“生产手段属于公有”,共同生产,平均分配,“是当时人们维持并改进其物质的生存形态的根本原则。人们其他一切行为,都以这原则为依据”。因此,当时的人类具有共同的人性,它主要表现为“平等、公平、互助、友爱”等等。自从生产手段变为私有而社会分裂为主与奴、富与贫的阶级对立以后,人们自求保持并改进其物质生存形态的趋向,就显出两种根本不同的形式了。在主人与富人一方面,为维持并改进其物质生存形态,就只有尽量占取生产手段以尽量剥削他一阶级剩余劳动。在奴隶与穷人一方面,为维持并改进其物质生存形态的一切努力,就陷于绝望的境地了”。从此,共同的人性就变成阶级性了。在不同形态的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由于“自求维持并改进其物质的生存形态的趋向,各不相同”,因而各自具有不同的阶级性。李达关于人性本质的论述,揭示了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特点,因此与以往的人性理论划清了界限,这是人学理论中关于人性本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3)劳工神圣 李达充满革命激情,热情讴歌劳动者,愤怒谴责资本家。他指出,资本家为了金钱,把地球卖了,把人类当奴隶卖了,“是地球不肖的儿子”。他认为,劳动者是神圣的,因为“生产的劳动者,或耕或种,把地球装饰了”,“劳动者是地球的宠儿”。“劳动者是地球的姒续,礼拜一切东西之先,不可不礼拜劳动者。他与神灵一样,在地面上走动,随在什么地方为人类祝福,不贪,不吝,忍耐,克己,勤勉,勇敢,为人制面包。他与神是一样的宽容。劳动者不夸口,不在街上说功劳。新闻纸上虽不揭载他的相片,可是他有和太阳一般大的原动力,投热于地面上,没有他的时候,人类一天都不能生存。他是幸福的渊泉”。又说:“他是普照世界的神,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得见他的。”“劳动者是万物的创造主”,他创造出地面上所有的东西,包括土地、资本、银行、军队、纸币。然而,这一切都被资本家抢走了。李达宣告:“现在是劳工神圣的时代了。”劳动者要拥有“宇宙万物的所有权,资本、土地、银行、货币、面包都归他所有。”

(4)论女子解放 李达较早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中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阐述了妇女解放的思想。他认为,人类社会自父系家长制产生以来,全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在这时期,道德上风俗上习惯上法律上政治上经济上一切种种,凡是女子所处的地位,无一不在男子的下层。男子好像天神,是主人。女子好比是奴隶、囚犯。好像这世界是男子独占的世界,不是男女共有的世界。女子地位的惨痛,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了”。李达揭示了在旧的包办婚姻制度下,“婚姻的结合,由两造父母主持,一个是买主,一个是卖主,……好像买卖马似的,不管买卖的是瞎子,是跛子,是废疾,六根不全,癫狂痴懒,性行乖僻,总要买到手,卖脱手,就算了却心愿。那一对当事的主人喜恶爱憎与否,只当作马耳东风。”在这种全然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状态下,“男子好比嫖客包娼,不过是要满足兽欲;女子好比妓女吃包,永久卖淫于某男子,不过是一种得钱来的手段,彼此看的是荆棘世界,度的是沙漠生活,断乎没有人生的趣味。”“家庭间种种悲剧,十有九从此酿成”。他指出:“有男女两性方有社会,有社会即有男女两性。世间没有纯粹是男性的社会,也没有纯粹是女性的社会,所以社会本来是由男女两性做中心所组织的。”由此他断言,凡是社会上的道德、风俗、习惯、法律、政治、经济,必以男女两性为中心,方可算得真道德、真风俗、真习惯、真法律、真政治、真经济,“否则是假的,是半身不遂的”。他认为,要实现依据恋爱结合的一夫一妻制,只有废除私有制,女子取得独立的经济权。他号召一切“有志改造社会的男女们”,本着“阶级的共存的自觉,共同携手参与改造事业,和那共同的社会的敌人奋斗,建设男女两性为本位的共同生活的社会”。李达的妇女解放论,同样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对妇女问题的看法,这也是人学史上关于妇女理论的一个飞跃。

(5)个人努力是社会变革之要件 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他指出:“社会由有意识之各个人相集相合组织而成,社会组织之变革,一方受物质的条件所拘束,一方又必待各个人有意识的行动始能实现,故物质的条件与个人之努力二者皆社会变革之要件也。”他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来考察个人的作用。社会的变革须经历阶级斗争才能实现,而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演化成的,个人改造社会的努力,就构成此冲突中的因素。“个人能创造社会之历史,然不能任意创造之,必也依据社会历史进行之途径,应时势之要求而创造之。故个人而欲创造其自身之历史也,第一必在确实之前提与条件下;第二其结果又常由多数个人意志之冲突而生。”这就准确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合力”论。李达进一步指出,伟大人物能影响历史的进程,并且有时能使其影响特别增大,并非个人特殊的天才,而是社会关系所促成的。“个人所处之地,所处之时,苟皆与社会关系相宜,则其在相当范围之内之努力,必足以促社会之发展。个人努力对于历史进行之影响,其大小如何,固视个人能力之大小以为断,然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人所负之使命,仍受社会组织所限制也。”他又指出,“伟人之所以异于常人者,以能知其大,能见其远,能解决前代社会所提供于当代之科学的问题,能发现由前代社会关系之发达所造出之社会的要求,能更进而鼓其特殊之智力精神,率先担当解决此问题满足此要求之大任耳。”然而,人的努力归根到底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物质条件如未具备,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人群无论如何运动,社会的变革便终不可期;物质条件具备,个人或人群如果不努力以促成之,社会的变革亦不易实现。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同时强调物质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制约,从而正确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与人的作用等问题。

上一篇:国民党人学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