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
书籍:中国神秘文化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神秘文化辞典》第434页(504字)
亦意译“如来性”、“觉性”。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亦为“如来藏”的异名。小乘不认为众生可以成佛;大乘则以成佛为目的,故对佛性提出种种见解。《大涅槃经》等大乘经典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认为众生皆可成佛。世亲《佛性论》卷二谓有3种佛性:①自性住佛性(众生先天具有的佛性);②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引发的佛性);③至得佛性(达到佛果时本有佛性得以圆满显现)。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竺道生倡“阿阐提人(即一阐提,指善根灭绝者)皆得成佛”,引起长期争论。隋唐各宗皆重佛性说。天台宗提出5种佛性,据《法华文句》卷十上:①正因佛性(先天具有之理);②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③缘因佛性(能引生佛智之善行);此三者称三因佛性;④果佛性(达到佛果所具之“智德”);⑤果果佛性(达到大涅槃断除烦恼之“断德”)。据《法华玄赞》卷一,法相宗提出5种性说,归为二佛性:①理佛性(不生不灭的法性),众生皆有;②行佛性(大圆镜智等四智的种子),众生有无不定。无此佛性者,永不成佛。华严宗主张“有情”众生有佛性,“非情”之物有真如之理,称之为“法性”。
上一篇:真如
下一篇:中国神秘文化辞典目录